抄袭,是千百年来文人最为不齿的行为。像蒋蓝这等抄袭者,身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聘导师,文学专业从业者,居然“一而再、再而三”被读者指出,存在鸡鸣狗盗式的“窃书之举”。其余如李凤群、郭敬明、蒋方舟等人,不是借鉴或引用,而是堕化成一种毫无底线、毫无节操、玷污神圣文学的搬运行为。茅奖获得者李国文,其模仿的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1972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国内,推出中文版本。在那个书荒年代,苏联作家沙米亚金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曾给无数中国读者带来了非常惊艳的阅读体验。据说李国文痴迷此作,曾将其研读至熟烂于心,许多段落能倒背如流。因为钦佩,最终在《冬天里的春天》中,将其改头换面,据为己有。文学创作是一项极其艰辛的脑力劳动,绝无捷径可走。不可否认,文学有传承和弘扬功能,允许作家在继承古今中外优秀作家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但一部长篇小说的结构、情节、人物和环境等,被大量模仿,甚至达到了几乎抄袭的程度,这还是创作吗?这是对所有热爱文学读者情感的严重侮辱和践踏!
抄袭之风一日盛行一日,我思忖,不外乎有以下考虑:一是急于出名。好名声坏名声先造影响。再说时下艺术领域奉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纵使有人发现抄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乏有人为自己辩白,说“文无定法”,天下文章一大套,雷同只是偶然,绝非有意为之,时间稍长,蒙混过关,不了了之。如此一来,影响力有了,“流量”大了,“眼球”多了,最终达到出名的目的。二是虚荣心强。抄袭别人成果,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馍,虽味同嚼蜡,毕竟无需大动脑神,一部洋洋洒洒几万甚或几十万字的作品,不费吹灰之力,短时就可出炉,在不明真相读者心目中,抄袭者成了“快枪手”,给人留下才华出众的印象。三是掩耳盗铃。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阅读面广,抱侥幸心理,认为改头换面,读者未必能看出端倪。同时,平日又极尽讨好编辑甚或主编之能事,趁其未发现抄袭行为,便可见诸报刊,等其它读者发现,也无济于事,生米已成熟饭。四是投机取巧。国内报刊大大小小上万份,纵使在甲地被发现抄袭,溜之大吉,又可去乙地或丙地发表作品,这样,抄袭者总有发表作品的平台,总能出名,总有稿费获取,身边总不缺“粉丝”。五是惩戒缺失。纵使“出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只要厚着脸皮承认“抄袭”,做一番不痛不痒的自我批评,退回稿费,随后照样能够以“有才华”、“知名作家”的资本,频发稿件。据悉,截至目前,对此类抄袭行为,国内处罚力度不足,追责机制不健全,惩戒措施少。这也许是抄袭者能够长期浪迹文坛的根本原因。
文学最注重是原创,最欣赏是标新立异,最根本是与众不同,这样的作品,才最有竞争力,才最有生命力,才最能彰显才华,才最受读者欢迎。文学创作所付出的辛劳,丝毫不亚于科研人员推出一项科研成果,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从事文学创作,意味着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苦中作乐,甘于为读者奉献精美的精神食粮。正如唐代诗人王勃在其《静心赋》中所说:“视名利如浮云,蔑荣辱若清风”。同时代的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初赴京师,骑在驴背吟得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字未定,于驴上作推敲之势,误冲韩愈仪仗。因为使用“推”和“敲”两字颇费思量,遂成几千年文坛流传不衰的佳话。诗人杜甫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内心独白,其严谨的创作态度何等感人!面对当今物欲横流、贪图功名、人心浮躁的世俗乱象,许多人竟将高雅清净的文坛,视作可沽名钓誉之领域,不以抄袭为耻,反以当“文字搬运工”为荣,公然接二连三剽窃他人文学创作成果,致使抄袭恶习大行其道。从县市报刊到中央级报刊,抄袭者比比皆是,抄袭作品赫然在列,给全社会造成文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恶果,违背了文学创作初衷,欺骗了广大读者感情,污化了文学生态环境,损害了中国作家形象。
抄袭之风,一旦开端,斯文扫地,文坛玷污,恶风吹皱,上行下效,在校学生,作文论文,公然抄袭!今年5月27日,复旦大学迎来120周年校庆的高光时刻。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发来的贺信,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都完全相同。抄袭中,两大名校的体面,在复制粘贴中碎了一地。
文学本是一门高尚艺术,历朝历代文人志士,备受人们敬仰,如今却毫无底线违背初心,成为某些人追逐名利、欺世盗名的手段和工具。
遥想文坛佳作迸发,文学大家辈出,文学创作极其活跃的明清时代及上世纪三十年代,令当今那些靠文学发家凭发稿捞取功名者汗颜!
明清作家作品大多以针砭时弊为出发点,而不以博取功名利禄为目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广为后世流传,成为一座座丰碑,至今被奉为经典,为数代人苦研。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一经问世,文学界便成立了“红学”研究团队。但作者曹雪芹却贫困潦倒,恶疾缠身,溘然长逝,小说未竞,后四十回为同时代人代为完稿。极具文学艺术价值的《金瓶梅》,作者不屑于署其真名,以致后世研究者数载考究,兰陵笑笑生究竟何许人也!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文艺创作空前活跃,成果丰硕,文学大家灿若星辰。其作品针砭时弊者有之,抨击吃人社会制度者有之,歌颂美好爱情者有之,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至今后人未发现有一抄袭者靠发稿谋生。许多著名作家,为避免有“熟人发稿”之嫌,几乎每写一篇文章,报刊发表时就署一笔名。他们勤奋创作,绝不以名人自居,文章质量如何,全凭编辑慧眼识珠。正因为如此,先后涌现出诸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沈雁冰、巴金、沈从文、郁达夫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丽之作,许多人的成就,几近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之桂冠!
国家顶流刊物以不正当手段敛财,文艺队伍频现抄袭者以他人成果博取功名,这一文坛乱象,令斯文扫地,文坛玷污。但毕竟邪不压正,文坛绝非藏污纳垢之地,广大读者和有识之士,纷纷向抄袭者投去“匕首”,收到了喜人的成效。湖南作家叶蔚林,因作品《没有航标的河流》,抄袭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草原》部分章节,备受抨击指责,不得不背井离乡,只身去海南发展。杭州女作家顾艳,曾抄袭迟子建散文《女人的手》,丑行败露后,只得远渡重洋赴美,在异国他乡,继续她的文学梦。前面提到的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因“抄袭门”,发表致歉信,宣布永久退出文坛。
文学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作家的急功近利,无底线堕落,只会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建设文化强国,时代呼唤有更多德艺双馨的作家,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高品位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著名作家梁衡曾有一首谈写作的诗:文章从来无中求/耻踩前人脚印走/文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这才是当代中国作家发出的献身文学的铿锵之声!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亦需更多的文学大家!站在时代奔涌的潮头,文学正在发出尖锐的悲鸣:所有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记初心使命,奉献更多文艺精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同时,尽快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惩戒措施,净化文学生态环境,还文学创作以蔚蓝色的天空!
作者简介
张念生,陕西合阳人,渭南作协会员,党政机关工作数年,作品散见省市报刋及网络平台,出版作品集《寻找惊喜》(陕西人民出版社)
(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