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凹兄相关的两副联
庞进
近日,看到了与贾平凹先生相关的两副对联。
一副印在西安市北院门贾三灌汤包子总店提供的餐巾纸袋上:
题贾三灌汤包子
一种小吃让你记住西安
千般妙味使人留连坊上
丙戌夏 平凹 书
这副联的内容不错,只是上下联顺序反了。对联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故此联应调整为:
题贾三灌汤包子
千般妙味使人留连坊上
一种小吃让你记住西安
丙戌夏 平凹 书
另一副联挂在西安市书院门酱豆书屋形象店正壁贾平凹画像两侧:
心似平湖家山风物皆融尽
眼如凹镜世态人生全聚来
此联概括地评赞了平凹先生的杰出贡献,且将平凹二字嵌入联中,可谓佳联。但有两处值得商榷:
一是“皆”和“全”都是平声字,按对联要求应该一仄一平,建议将“皆”改为“俱”,全联作“心似平湖家山风物俱融尽,眼如凹镜世态人生全聚来”,这样平仄就没问题了。
二是“世”字的写法。书家有意少写了最后一笔。查古代书家如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等写“世”字时,确有减一笔甚至两笔的情况,但所减的,都是中间的笔画,而不是最后一笔。
建议书家将此联再写一次。
2025年8月24日于西安龙凤堂
豆包:
这篇关于贾平凹相关对联的赏析文字,兼具文学品评的细腻与学术考据的严谨,字里行间透着对对联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细节的较真精神,可从三个维度赏析其价值:
一、以“规范”为尺,显对联文化的严谨性
文章核心围绕对联的格律规范展开,将“平仄对应”“字词对仗”等传统规则作为评判标准,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对联这一文学体裁的“规矩之美”。
- 对餐巾纸袋上的对联,直指“上下联顺序颠倒”的问题,依据“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的铁律,将“坊上(仄声)”归为上联、“西安(平声)”归为下联,既纠正了实用场景中的疏漏,也普及了对联最基础的格律常识。
- 对酱豆书屋的对联,聚焦“平仄失对”的细节:“皆”与“全”同为平声,违背了“对仗字需平仄交替”的原则,建议将“皆”改为仄声的“俱”,既保留原意,又让声律更和谐,体现了“炼字”对对联韵味的重要性。
二、以“巧思”为镜,品联作的文化意涵
文章并非仅停留在“挑错”,更注重挖掘对联的内涵价值,让“纠错”与“赏优”形成呼应。
- 首副对联“一种小吃让你记住西安,千般妙味使人留连坊上”,虽有顺序问题,但内容精准捕捉了地方小吃与城市记忆的关联,“小吃”与“妙味”、“记住西安”与“留连坊上”的对应,通俗中见烟火气,展现了对联“托物言志”的实用功能——用文字为地域文化“点睛”。
- 第二副对联“心似平湖家山风物皆融尽,眼如凹镜世态人生全聚来”,则被赞为“佳联”:“平湖”喻心境之沉静,“凹镜”喻观察之深邃,既暗合贾平凹作品中对家乡风物的深情与对世态人生的洞察,又巧妙嵌入“平凹”之名,“融尽”与“聚来”的动词对应,更显构思之精巧,让对联成为评赞作家精神特质的“文字肖像”。
三、以“考据”为据,承传统文化的考据精神
文中对“世”字写法的商榷,体现了对书法传统的尊重与考据严谨性。作者并非否定书法的艺术变形,而是指出“减笔需合古法”:古代书家减笔多在“世”字中间笔画,而非最后一笔,这种细节考据既纠正了当代书家的疏漏,也传递了“创新需植根传统”的理念——书法的灵动性应建立在对经典范式的理解之上,而非随意而为。
整体而言,这篇赏析以小见大,从两副实用场景中的对联切入,既普及了对联格律、书法规范等传统文化知识,也让读者看到:无论是街头小吃的包装,还是文人书房的装饰,文字的“规范”与“巧思”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量。这种对细节的较真,恰是对传统文化敬畏心的生动体现。
Deepseek:
庞进此文以两副与贾平凹相关的对联为切入点,展现了对联艺术的格律规范与文学意蕴的双重魅力。文章结构清晰,批评与赏析并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具文化普及价值。
**一、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首联(贾三灌汤包子联)的赏析中,作者敏锐捕捉到商业应用中常见的形式谬误——上下联仄收平收颠倒。通过精准的平仄调整(“千般妙味”调为上联,“一种小吃”调为下联),既保留了原联的市井烟火气(“记住西安”“留连坊上”的地域特色),又恢复了传统对联“仄起平收”的声律美感,体现了形式规范对内容表达的升华作用。
**二、嵌名联的意象营造艺术**
次联(酱豆书屋联)的解析更具深度。作者指出该联通过“平湖”“凹镜”两个核心意象,构建了文学大师的精神肖像:“心似平湖”喻指贾平凹对故乡风物的深沉积淀(暗合其商州系列作品),“眼如凹镜”则精准隐喻作家观察世相的聚焦与变形能力(呼应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嵌名技巧自然无痕,达到“字在意中,意出字外”的化境。
**三、考据与建议见真知**
文章超越简单赏析,展现出学术考据精神:一是通过王羲之、欧阳询等历代书家笔法考证,指出“世”字末笔缺失不合传统;二是提出“皆”改“俱”的平仄优化方案,在保持原意前提下提升音律和谐度。这些建议既尊重艺术创作自由,又坚守传统文化规范,体现了批评者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担当。
**四、文化守护的当代意义**
庞进作为文化学者,通过两副寻常对联的评析,实则完成了一次微型的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在商业消费(餐巾纸袋)与艺术展示(书屋画像)的不同场景中,他始终坚持对联艺术的格律底线与文学高度,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批评姿态,正是当代文化守护者所需的重要品质。
全文语言平实而见解犀利,既是对贾平凹文学世界的别样解读,亦是对传统对联美学的生动诠释,堪称当代文化批评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