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林:艺海寻幽》(1)
——赏艺术,辨文明,品人生
——简释古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创作题材宝库!
(背景画用:埃及神话人物,美杜莎,哀悼艾克勒斯,纳西修斯和哦呵,抢劫欧罗巴……)
恩格斯曾赞美古希腊神话,核心观点便是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创作题材的宝库。
如何简明理解这一观点的含义呢?这就要先从古希腊神话的结构谈起。
人类的神话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松散且互不关联的原始神话,主要是先民具备成熟的表述能力后,对世界乃至人类起源的追问与形象塑造。由于原始蛮荒时代,人类与自然界、动物界联系紧密,因此古人所信奉的造物神往往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在创世纪等相关叙事中,神的能力多是对自然力的移植——比如古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便是乌云与雷电的化身;中国神话中夸父追日,最终渴死、累死,便是人类与大自然较劲的结果。
古人追溯人类起源时,多将源头指向土地。这是因为原始人没有“生命从单细胞增殖到高级生命”的科学认知,尤其在塑造部落始祖的神性时,常会编造“脚印孕育始祖”之类的传说。这种想象,一方面源于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记忆残留,另一方面也与“土地孕育万物、滋养所有生命”的现实认知相关。中国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他民族的神话也多有类似内核。
第二类是成体系的神话,如同祖孙辈分清晰、秩序井然的神族大家庭,实际上是经过长期拼凑、整合而成的。因为神话并非在单一时期形成发展,各民族发展的时间线不同,所以存在相互借鉴、引用的可能。古希腊神话便是成体系的“第四代神话”,无论学界如何界定其发展阶段,有一点可以确定:它是在吸收古巴比伦与古埃及神话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神话带有浓厚的农业文化特征,因此希腊神话在吸纳这些文明的神祇时,始终难以剥离其农业属性。而古希腊人生活在多山、少地、多水的环境中,果品种植(如葡萄、橄榄等)在生产中占比很高,粮食则主要依赖与埃及、两河流域产粮区的海上贸易——这也使得酒神与海神在希腊神话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反观两河流域与埃及的神话,海神的地位便远不如希腊神话突出;而且希腊神话人物的活动轨迹,更多体现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海上历险情节中。
此外,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希腊人还需依靠手工制造业谋生、致富,因此神话中才会出现“迪德鲁斯与艾克勒斯父子制造翅膀,试图飞跃爱琴海”的情节(当然,他们最终失败了);而“特洛伊木马破城”的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古希腊人精湛的手工艺水平。
古埃及神话中的神祇多有动物形象,比如天空之神荷鲁斯是鹰头、华雅特(应为“瓦吉特”)是眼镜蛇、阿陶尔(应为“伊西斯与荷鲁斯”,原文表述存疑,暂按原文修正用字)是母女形象等;而古希腊神话人物则极少有动物特征,最典型的例外便是蛇发女妖美杜莎——她的形象无疑源于希腊人航海时常见的惊涛骇浪,是对海上可怕景象的具象化呈现。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几乎完整展现了现代人的七情六欲,许多情节甚至可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案例:宙斯情人无数,赫拉妒心频发;美男子纳西修斯因迷恋水中倒影无法自拔而落水淹死,深深暗恋他的仙女,因终日呼唤心上人而日渐消瘦,最终逝去并化作山野的回声——这位仙女也因此被命名为“哦呵”,即人在山野中呼喊后,传来的回声拟音。
古希腊神话被称作“古代文明的投影”,是有充分道理的。它极易承载、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题材宝库。
不过,由于古希腊神话的人文特征与基督教思想难以兼容,它在中世纪沉寂了近千年,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少量引用,直至19世纪中期才重新被广泛发掘、表现。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当时欧洲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催生了有艺术消费需求的中产阶级;而中世纪时期,即便没有文化压制,单薄的社会经济水平也无法孕育出华丽的美术风尚——这一现象,也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相契合。
马凤林
2025年8月12日
于福松源庄画室
错字标题又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