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是故乡明
文/淡乃智
《方志》(陕西卷)—周至篇,以六个章节(地名、历史、文化、大事记、保护篇、当代篇)对周至进行了报道,是一部“央视科教片”。这部宣传片,激发了我作为周至人的自豪感,并引发了我浓浓的乡愁。
盩厔(周至),先贤赋予这个地名与美好捆绑在一起。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她如一幅水晕墨染的写意画,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位于陕西中西部地区,怀抱了秦岭山脉的三分之二,东西平原绵延,以农业为主。
凡去过周至县的人,大都知道太白六月飞雪奇景、尹喜结草为庐夜观天象,迎来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的传说,白居易仙游寺写就《长恨歌》、《观刈麦》,苏轼取水符等典故,佛舍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拜者,名山、名人与古迹经过千年的时光,再次与世人的眸光相遇,不能不说也是个奇迹。近几年来,随着周至的重新定位和发展,先后新建了以楼观台、财神庙、化女泉为景点的曲江道文化展示区,以中国周城、活龙山景区为主的西南塬区新景点,还新建了有关中特色的北方江南水乡---沙沙河,金盆水库更是西安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泉。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亚洲最大的植物园也选中周至,她还是世界最大的猕猴桃产业基地......看了这个视频后,又使我对家乡有了新知的寻觅,洞开的欣慰!

知否?对一个游子来说,他都像一个风筝,不管他在天涯在海角,也不管他走过千山万水,那根线,牢牢的攥在故乡的手里,当初愈是用力逃离,如今攥的愈紧。我也年至花甲,走过半生,踏遍大半个中国,也领略过异国的风光,是不是外国的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外地的月亮也比家乡的亮?非也!哪里的月亮也比不过我的家乡——盩厔(周至)的亮,所谓月是故乡明是也!周旋的山,折旋的水,形似“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而最亲的,是故乡人!
“年少不知家乡好,老来方悉乡愁长。”思乡、念亲,人之本能矣。《西游记》中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之所以成为我的最爱,那是因为“路在脚下”。年轻时,为事业为梦想从故乡走出,人过半生,又从这条路归来,寻找我有温度的故乡!这条路,是一条与记忆相连的路,既陌生而又熟悉;这条路,它承载着我的思念、期盼、爱慕……
每回老家时,心里总是澎湃着激动。或徜徉在环山路上,看层林尽染,秦岭巍峨,美不胜收。田园的景色,林间的房屋,无边的晚霞,交相辉映。车窗外,天际将秦岭揽抱在怀里,用云彩点缀、缠绕着山的身躯;用碧绿浸润、掩饰着山的灵性;用昼夜来装点、描绘着山的美景。或驰骋在渭河堤路,看古老的渭水之滨像一条土黄色的缎带,平展蜿蜒。在车的后视镜里,路灯、林带和那相向行驶的车辆等,每每一扫而过,带着行人的美好,慢慢的、渐渐的、远远的离去……我的心与故乡的距离缩短再缩短。

每当我回到老家,都会感到那里民生、民居、平实的内敛和含蓄;感到那里历史、文化、底蕴不灭的灵魂和精神;感到那里平和、恬静、神圣的山水和田野风光……在农村,远离了城市的嘈杂,悠闲的看云卷云舒,不经意间接受着四季的轮回,淡然地接受自然该有的样子。该长的长,该落的落;该红的红,该黄的就黄。大自然就这么简单、和谐与宁静。如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足自在若此,人生无憾也!
周至,我的故乡,月亮最明最亮的地方,如果你来了,碰巧我在老家,请来我的民宅,吃碗粘渥面!

淡乃智,陕西周至人。从戎新疆炮兵27年,正团转业西安工商。在部队曾进3个院校深造。撰写刊发稿件20余篇,其中《沙漠地火炮射击》一文,被中科院载入《中国军事文库》,并授予个人著作权和暑名权。荣立三等3次。在西安工商负责《工商理论研究》,刊载论文9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