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新枝,映见建设长歌
图/柯善北/《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干裂土地上,一截枯木横卧,皲裂纹理如岁月刻下的沟壑,却有新枝抽芽、鲜苹果坠挂。这画面,是生命倔强的具象,更是《中华建设》杂志社与建设事业同频共振的深刻隐喻。
这张照片,是柯善北社长深入湖北团风大崎山基层采风的珍贵定格。那缀于枯木的苹果,扎根乡土,以独特风味诉说着土地的馈赠,恰如建设事业与基层的紧密联结——从乡土基建到城镇蓝图,皆源于对土地的深耕、对根基的坚守。
回溯《中华建设》的征程,自1994年创刊,从《湖北建设》到《长江建设》,再到2005年升格为《中华建设》 ,三十年风雨兼程。它扎根建设行业厚土,见证过基建从“蹒跚学步”到“大步跨越”的迭代,记录过城乡从“旧貌”到“新颜”的蜕变,也在行业变革、媒体转型的浪潮中,直面挑战。这一路,恰似枯木扎根干裂大地,在时代的“皲裂”里,牢牢握住传承的根脉。
传承与创新,是杂志社与枯木共通的生长哲学。杂志传承建设行业的精神火种,将先辈们夯基筑梁的担当、钻研技艺的执着,融入字里行间;又以创新破局,打造融媒矩阵,借新思维、新设备,把住建故事讲进短视频、播上云端,让“建设声量”穿透圈层。就像枯木以老干托举新枝,杂志社在坚守宣传阵地时,勇敢拓荒,让传统媒体的厚重,与新媒体的鲜活共生,催生出传播建设价值的“新枝桠”。
坚韧与希望,是刻进骨血的底色。杂志社发展途中,行业波动、传播生态剧变,挑战如干裂土壤般严酷。但它从未言弃,像枯木凭顽强耐力绽绿结果,以笔为锋、镜头为眼,深扎一线:记录“武汉保卫战”的抗疫火线,直击郑州大洪水的救援现场,远赴凉山大峡谷,为中国工程建设者立传……每一次奔赴,都是对“坚韧”的注解;每一篇报道,都点亮行业前行的“希望微光”。这是枯木在绝境中孕育生机的呼应,更是杂志社对“建设事业永远向前”的笃定。
使命担当,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枯木孕育新生命、结出果实,是自然的责任;杂志社讲好住建故事、为国家住建事业鼓与呼,是传媒的使命。从记录基层建设者的汗水,到聚焦重大工程的突破,它以文字为砖、影像为瓦,搭建起行业与大众的沟通桥梁,让建设者的奋斗被看见,让住建政策的温度被感知。这是枯木“托举新生”的延展,更是杂志社“记录时代、赋能行业”的担当,把自身发展,深深嵌入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
这截枯木、一枝新绿、一枚鲜果,是《中华建设》三十年的缩影,更是建设事业传承创新、坚韧向前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无论行业浪潮如何翻涌,只要握住传承的根,绽出创新的芽,怀着坚韧的魂,扛着担当的责,建设之路,定能在“枯荣交替”里,延伸向更辽阔的繁荣,让中华建设的“果实”,缀满时代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