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秀祥 主编/苍狼

公元1974年的寒冬腊月,我穿上了戎装,坐上绿皮火车,奔赴绿色的军营。三个多月的新兵连集训,使我淬火成钢,初步化茧成蝶,成为了一名军人。
阳春三月,结束新兵连集训后,我被分配到了原沈阳军区第二通信总站吉林大站延吉连队,在连队又进行了半个月的业务培训,我被分到了一排一•五哨所(通称叫小组)。
哨所地处长白山下,嘎牙河畔,一个朝鲜族居住的小村。哨所位于村的东边山坡上,三间红瓦白墙砖房。哨所共有三名战友,班长叫李二伦,祖籍黑龙江绥化73年兵(已病逝),战士金文开,74年兵祖籍辽宁海城。当时我的排长叫闫成国,69年兵祖籍山东乐陵,早已经退休。
哨所报到的当天晚上,班长组织召开班务会,详细介绍了哨所情况,排长提出了具体要求,我最后也进行了表态发言。从此,哨所生活拉开了序幕。
我们是通信部队,主要职责担负国防通信线路的维护保障任务,特点是远离领导,高度分散,点多线长。哨所一般是三两个人,每周有五天工作日,进行线路维护检修。冲锋枪,脚扣子,电活机,工具带是我们的必备装备。巡查时爬山越岭,涉水过河,夏穿林海,冬越雪原。
汗水洒在百里线路上,足迹留给了青春岁月,热血铸就了信仰忠诚的军魂,这就是被称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人民通信兵。
一、晕针
一天我随班长出发,正常巡查线路。正当我们返回哨所时,天空阴云密布,雷声作响,下起了瓢泼大雨,把我和班长浑身浇透。雨水和汗水伴在一起,到了哨所后,当晚我就开始发高烧到40多度。
第二天,战友金文开和我坐上长途汽车,把我送到了延吉部队223医院,帮助我办理了住院手续,送到了病房。军医及时为我了进行了身体检查,确诊为重感冒,并且下了医瞩。
紧接着护士端来了医盘,给我吃了退烧药,并且让褪下裤子,露出臀部,打退烧针。看见护士的针管,我一下子神经高度紧张,脸色苍白。当护士把针扎在臀部推完药后,拔针时却把针头留在了臀部,只拔出了针管,把护士吓蒙了,赶紧喊来医生,一边揉臀部,一边让我放松神经,不要过于紧张,就这样经过医生的处理,总算把针头拔了出来,弄了一场虚惊。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因打针而晕,也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当时,医生对我开玩笑说,一名军人连打针都晕,还能有什么出息。借助医生的吉言,时刻鞭策激励自己,铭记初心使命,不忘来时路。从此,我在部队入党提干上军校,一飞冲天,圆了夙梦。
二、雷击
时间转瞬来到了7月,排里开始组织集中整修线路。在排长的带领下,抽调各哨所的战士,集中到一•四哨所。
整修线路的任务是砍线路两边障碍,修理爬山的梯蹬,调整线条垂度,紧拉线换木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七月份的天气,炙烤骄阳,尤其是在密林高山里作业,蚊虫叮咬,汗水湿透了衣背,穿着的工作服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一天早上,我们出发到十几里外的山上,调整线条垂度,5名老兵上杆作业,排长拿着望远镜在地下指挥。开始时艳阳高照,不知不觉,天气转阴,远处传来了雷鸣声,还没有来得及下杆,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电流顺着线条,把我们哨所战友金文开,从杆上电击到地下,电流把大腿烧黑,顿时吓出来了一身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我们马上收起工具返回哨所。
当我们走在返回的公路上,看见路边,一头稻田里耕作的老黄牛,由于避雨拴在一棵大树上,被雷电击中而死。见此情景,不仅让我们脊背阵阵发凉,从那以后,排里规定,阴雨天除了排除故障之外,一律不得外出巡线,绝不允许上杆作业。这就是部队的每一条规章制度,都是由血的教训总结出来而制定的。因此,必须严执行,否则,就要发生事故,造成不应该有的损失。
三、晕水
在一•四哨所集中整修线路任务还没结束,接到了连里命令,马上到一•二哨所抢修线路故障。于是,排长带领我们,打起背包,带上工具,集体挥师赶赴一•二哨所。
正值七月,连续三天的下雨,使一•二哨所维护的线路,跨越的牤牛河水上涨,平时只有十几米宽,水流刚漫过脚脖子,平缓清澈。此时,却是河水猛涨,湍流急速,早已经漫过了河床,把岸边的线路电杆冲到河里歪倒,三排八线担,十二对线条发生混线故障。上级通往延边驻军和边防部队的通信,只能迂回转接,必须马上抢通,回复正常的通信,保证上传下达任务的完成。
故障就是命令。我们立即赶到了一•二哨所,在附近村庄安营扎寨,马上投入到抢修中。本着先恢复后加固的原则,排长带领我们,来到了河岸边,望着湍急的河水,恰似万马奔腾,卷着浪花滚滚向前。原来河宽几十米已经扩冲到了百米之多,齐腰深的河水,气势凶猛,非常的吓人。
站在河的岸边,还没等排长下达任务,和我同年入伍的一位战友,被河水吓得趴在了地上,晕了过去。见此情况,排长一边指挥抢通故障,一边派人把他护送到临时哨所,并且找来当地的赤脚医生,进行了诊治。
原来我这位战友,从小生长在黑龙江平原的农村里,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河水。没当兵前,也没离开过家乡,高中没毕业就回乡务农了。一下子看见这么大河水,就晕了过去,后来排长找他谈心,才知道他有晕水的毛病。于是,就安排他在哨所做饭,再也没让他到抢修现场。
经过一个星期的抢修,线路恢复了畅通,保证了国防通信任务的完成,受到了上级的表扬。从而也使我们新兵,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三、岗位练兵
1976年的3月,在我当兵的第二年,我被连队提拔任命为二排二•三哨所班长。
这个哨所是团营连的先进典型。我和三名战友一起,除了完成通信保障任务,连续多年线路无故障,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同时,我们还自力更生,开荒种地种菜,养鸡养猪养兔,自给自足之外,还支援给兄弟友邻哨所,哨所成为连队的标杆。
1977年全军开展了岗位练兵热潮,各种军事比武逐级开展。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岗位练兵任务,参加团营的军事比武,连队指定由我们哨所担负此项任务。
接到连队下达的任务后,我和哨所战士,起早贪黑背职责,规章制度,条令条例。与此同时,我们还自己动手平整训练场地,架起了电线杆。连队也给予大力支持,送来了训练器材,保证训练的需要。
清晨,天刚放亮,我们就起床练爬杆,换木担,绑扎线,接线条,打地锚。手上的茧子厚厚的一层,用钳子夹断8号铁线,一分钟上百下不间断,虎口磨出了血泡也毫不再乎。练兵的热情,非常高涨,有一种使不完的劲。
到了夜晚,我们开启了背诵模式,一直到半夜。有时说梦话,还在背诵条令条例。
到了8月份,我们哨所代表连队,参加营里的岗位练兵比武,获得了综合比武第二名,单项比武换线条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被营里推荐,参加全团的岗位练兵比武竞赛。在竞赛中,我们发扬敢于拼搏的精神,不畏强手,最终获得了综合比武第三名的好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四、首长哨所当兵
为了继承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团长政委轻车简从,带着行礼,下连当兵,来到了我们的哨所。
当时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整天都在预防地震发生。团长政委到了哨所后,和我们一起,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白天,团长政委不顾年龄大,和我们一同巡查线路,了解哨所与驻地的军民情况。晚上,政委给我们讲团史,讲部队光荣传统,严传身教,使我们受益匪浅,启迪颇深。
团长张辅农山西人,现在高寿仍健在,政委黄志孝山东人,已经离逝。二位首长在哨所住了半个月,从团里到我们哨所几百公里,团里小车司机把首长送到后,放下行李,就开车回团里了。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机务站专门开设了首长专线,确保全团能够上通下达。
一日三餐,团长政委亲自动手烧饭做菜,我们负责劈柴烧火。饭桌上,首长和我们边吃边聊,唠家常,询问了解家里情况。晚上灯光下,坐在哨所的火炕上,首长与我们促膝谈心,是那样的亲切和蔼温馨,宛若慈祥的老人再跟子女叙旧一样。星期天,团长政委还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参加哨所的班务会,认真听取我的讲评,并且对哨所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诠释。
作为通信部队,战士当兵三年,没听过团长政委的讲话声音,没见过团长政委的身影,就复员退伍回家,那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我却三生有幸,能够和团长政委同吃同住,实属人生中的幸事,也是前世修来与首长的缘分,现在回想起来,都倍感珍惜。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之间,首长来到哨所当兵的半个月时间,就要结束了。在临分别的时候,团长政委主动要结清半个月的伙食费,我们再三推辞说不用交了。可是,团长政委一口同声的说,这是规定,必须遵照执行,决不能违反。最后哨所只好接收了首长半个月的伙食费,并且出具了收据。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团长政委,严格自律的楷模,一生值得我尊敬学习的榜样。
我们全团有近百家线路维护哨所,能够让团长政委吃住在哨所,只有我们这个唯一的哨所,这在团的历史上,实属罕见。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哨所受条件的限制,没有把我们和首长的合影拍下来,只好用文字的形式来叙说往事。也算是留个纪念吧。同时,也告慰老政委的在天之灵。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团长政委哨所当兵的景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首长的音容笑貌,却挥之不去,每每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首长的那种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对党忠诚的不变信念,爱兵如子的博大情怀,气度非凡的人格魅力,坚守初心的党性修养,热血铸就的永恒军魂,必将永载于部队的史册,化作丰碑,众将官兵永久的崇仰。
这只是我军旅岁月十几年的一个缩影,如今哨所在部队改革精简整编大潮中,早已经不复存在,没有了踪影。当我再踏上哨所第二故乡时,映入眼帘的只是一些记忆,大概的轮廓。
哨所,我放飞梦想的地方。我的青春岁月留给了你,我的足迹踏遍了茫茫林海雪原,海兰江畔让我扬帆起航,难忘的记忆,留给了山高水长。
哨所,你让我魂牵梦萦。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仰望着星空,思思念念心中的哨所。多少次在梦里,我又回到了哨所,哨所的一草一木,当初亲手栽下的白扬,早已经长成了苍天大树,哨所的模样,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梦中醒来时,泪水早已经湿透了枕巾。
哨所,你让我深深的眷恋,一生难以忘怀。你陪伴了我四年,我把对你的情愫,溶进我的血脉里,一刻不停的流淌。多想在为你的火炕里,添上几把柴把炕烧热,温暖你的心房。如果有来生,祖国召唤时,我还要去当兵,手握钢枪陪伴在你的身旁,为你抒写壮丽的辉煌。
【作者简介】张秀祥,网名老兵。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会员,蓝V认证诗人,凤凰诗社入驻诗人,《世界作家》平台签约作家,《都市头条》老兵专栏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