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 亮 的 凌 石 屯 埋 伏 战
文/刘孟领
1939年12月5日中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游击纵队,在巨鹿县凌石屯村,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埋伏击毙日军70多人,俘虏日军12人,缴获轻重机枪5挺、步枪50多支、掷弹筒2个、子弹10000余发,敌人的汽车3辆也被击毁。我军大获全胜,敌人彻底溃败,战斗鼓舞人心!至今说起这场战斗,群众仍拍手称快!!感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顽强!!!
1939年正处于我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针对日本鬼子玩弄的残无人道“手法”,英勇顽强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采取政治引诱为主的方针。随着日军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内部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敌人,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根据地。而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提出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发展生产、整顿三风”的政策,用以发展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12日,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获悉:驻守巨鹿县、新河县、宁晋县等县域内的日军换防,几乎每天都有满载日军的汽车来往于新河和巨鹿之间,有时3辆、5辆,载兵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换防刚到巨鹿的日伪军,对当地情况和我军情况不熟悉,然而却十分嚣张。我军分析认为,这正是利用敌人骄横心理,消灭他们的好机会。于是八路军青年抗日纵队决定——第二团继续留在滏阳河以西活动,吸引敌人注意力;徐深吉、吴富善率纵队机关、直属队和771团东渡滏阳河,到巨(鹿)新(河)公路以东的于家庄地区集结,准备打击来往于巨鹿和新河之间的敌人的嚣张气焰。 经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分析研究,决定埋伏地点选择在巨鹿城北15公里处的革命老根据地凌石屯村。因为这里是巨新公路必经之地,主要是人民抗日的觉悟高,群众基础好,积极支援掩护我军行动。公路两侧的排水沟,虽然没有水了,但沟里是被雨水浸透了的胶泥土,一旦陷进去,就很难拔出来,有利于我军在没山少树的大平原消灭敌人。公路两侧的打谷场,堆放着许多高粱秸和谷子垛,便于我军分散隐蔽,便于埋伏消灭敌人。
9月15日凌晨,771团全部开进凌石屯。天还未明,部队按预定计划就埋伏好了。第一营全部和第三营两个连,埋伏在公路东侧,主要担任突击任务;第三营的另外两个连,埋伏在公路西侧,准备堵击向西逃窜的敌人。
中午12点多了,满载日军的三辆汽车,从巨鹿县城开出,由南向北驶来。当敌人的汽车驶入我军设伏圈时,我军指战员集中几挺机枪、几十支步枪和一些手榴弹,同时对准汽车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一片。慌慌张张的敌人,跳进公路两侧的排水沟企图顽抗,但是沟里的胶泥,将敌人拖住使其逃跑不得。说时迟,那时快,我军战士用刺刀将日军消灭在泥沟里。少数挣脱胶泥、侥幸逃出泥沟的敌人,拼命逃跑,正好进入了我军的设伏圈,有的被击毙,有的被活捉。整个战斗,只打了一个小时,敌人全部被歼灭,我军大获全胜!
凌石屯埋伏战,有力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污蔑八路军的游击战争是“游而不击”的谎言,极大地鼓舞了冀南人民平原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心,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顽强抗击日寇的形势。
凌石屯抗日埋伏战真漂亮
青纵抗敌斗志昂。
冀南巨鹿凝血色,
凌石屯战铸铜墙。
伏兵出奇藏雷动,
陷阵旌旗卷日凉。
一举惊破豺狼胆,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