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祖父刘效骞——抗战期间的“五件小事”
作者:刘倩倩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14年的抗日战争,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打败了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而平凡的抗日英雄儿女,我的祖父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一、中医世家,忠厚为本
我的祖父刘效骞,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马集村一个中药世家。马集是个小集村,距金乡县城南八公里,全村100多户人家、人口300多,祖父家是大家族,50多户人占了多半个庄子。家族人多威望大,主要原因是自祖父的祖父刘金铎开药铺起,就秉持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乐善好施、一视同仁的理念,不媚富人,怜悯贫苦。穷人有病,不管有钱没钱先治病,无钱者分文不收;如遇天灾人祸,总是设法周济。在方圆几十里,一提到刘金铎老先生的大名,可说是妇孺皆知、齐声称赞,他也因此成为一方名士。这种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世世沿袭。
祖父祖上虽然开着药铺,还有二十多亩地,但收入大多周济了贫苦百姓,并未置下其他家产。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祖父刘效骞这一代遇上八路军,家里更是全力支持革命工作。祖父从小跟着太爷爷刘金铎看诊抓药,耳濡目染,练就了高超的中医望闻问切技艺,仅凭闻味和浅尝,就能精确识别药材并抓取用量。他小时候在金乡县鸡黍镇朱楼村念过私塾,又爱好武术,在武馆学了一身功夫,身体矫健敏捷。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武功功底,再加上中医大夫需要经常外出看诊的身份,都成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投身抗日、营救掩护我党同志的有利条件。
祖父刘效骞是中共党员,1939年入党,曾任金乡县大队成员、马集地下情报联络站负责人。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过多次抗日战役,还多次以外出就诊为掩护,传送情报、营救我党人员。祖父家营救掩护过很多共产党员,他们形容“进了马集刘效骞的家,就像进了保险柜”。苏鲁豫湖西地委书记潘复生的爱人在祖父家生孩子,吃住一个多月,平安无事;湖西地委书记、原铁道部部长陈璞如的孩子也在祖父家出生,小名叫“金成”;湖西金巨县大队大队长周冠五,金乡县县委书记、县长李剑波等人,都曾在祖父家养伤。
二、抗日烽火,忠义报国的“五件小事”
(一)亲身营救金乡县委书记、县长李剑波
1942年12月中旬,日寇对湖西地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此次日寇调集了济南、济宁、徐州、砀山、商丘、菏泽、成武等地的日伪军一万余人,汽车近百辆,骑兵两千余人,由日军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石井一郎统一指挥,在苏鲁豫皖四省边区同步行动,史称“湖西万人大扫荡”。他们先是撒开大网,再步步紧缩,妄图将湖西地区的抗日武装和地方党政机关干部一网打尽。
1942年12月21日,日寇大扫荡中,金乡县委、县政府和警卫连在大棠树村北一带被敌人包围。双方激战许久,经过长时间的生死拉锯,因寡不敌众未能冲出包围圈,县委书记、县长李剑波在战斗中负伤,右手被敌人枪击致伤,不幸与其他战士一同被俘。
当天傍晚,李剑波等人被押至马集碉堡下的封锁沟,当时从各处押来的已有二百多人。李剑波的身份尚未暴露,自称是做布匹生意的买卖人。他是马集刘效骞的表弟,便让人给祖父刘效骞捎信,说“老大”被裹来了——“老大”是李剑波的暗语编号,县委领导人为避免暴露身份,统一使用此类代号。马集街里一个专为碉堡挑水的群众听到这话,回去告诉了刘效骞。
祖父刘效骞以出诊为名,专门前往大棠树碉堡向县委敌工部部长李长发通报情况,却未能及时实施营救。当天夜里,敌人就用汽车将李剑波等一二百人押往城里,关入日军司令部所在的金乡辛家大院,由伪军看守。
李剑波被关押的大房子里共有六七十人,其他房屋还关押着许多人。这所房子里,有些关押者他认识,有些不认识,其中有县大队三连的战士、地县机关干部,仅共产党员就有三十多名。
经李剑波与公安局刘秘书暗中联络,他们在狱中成立党支部,李剑波任支部书记,刘秘书和地委印刷科王科长、县公安审讯股傅股长担任党小组长。他们定下三条规定:一是坚定站稳党的立场,经受考验,不投敌、不叛变、不出卖组织和同志,千方百计保护干部;二是严格保守党的秘密,不向敌人吐露真情;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坚持对敌斗争。
李剑波被俘后,党组织高度重视,尝试多种营救办法均未成功,最终决定买通看守班班长杨朝臣,在其配合下实施劫狱——这是最后的方案。劫狱事关重大,身处虎穴必须万分谨慎,稍有疏忽动武,不仅救不出同志,所有参与营救者也难脱身。
随后,组织着手实施劫狱计划。上级党组织经周密部署,由李长发和新到任的县委副书记王林岗在城西关酒馆坐镇指挥,选定身材高大、身强力壮、熟习武功、对敌斗争经验丰富且熟悉城内情况的祖父刘效骞执行营救任务。
祖父刘效骞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高1.85米,皮肤黝黑,浓眉大眼,鼻梁高挺,身手矫健。他常双手持枪护卫上级领导,在敌占区执行党的艰巨危险任务。经上级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由智勇双全的他在其他地下党配合下,亲自实施这次劫狱行动。为防意外失败、身份败露后连累其他同志,组织给了他一把德国造驳壳手枪和一颗“大青皮”子弹。
祖父后来回忆,枪和子弹是为营救李剑波准备的,若营救失败、身份暴露,他便用其为党尽忠、报效祖国,决不当俘虏。1942年12月23日凌晨两点,行动开始,众人在祠堂后墙集合。祖父仔细勘察了辛家祠堂的位置、地形、隐蔽点及进出退路,发现牢房东面是日军司令部的军马房,再往东是辛家大院东围墙,围墙下部石基上方有个原来运马粪时拆开的墙洞,可供人钻过。他还注意到祠堂后墙较为隐蔽,便于撬开墙洞,适合在黑夜中实施营救。
祖父用事先准备好的犁耙耙齿,在祠堂后墙隐蔽处撬开一个洞口,钻进关押地点。进去后,他顺着气息声用手摸索,触到了荫柳编织的大粪筐——看守将被俘人员关在这种圆形大粪筐里,上面还压着大石块。祖父断定李书记必在筐中,便俯下身轻声呼叫:“组织上让我来营救你,你一定要坚持住。”听到李书记应声确认后,他使劲掀开石块轻轻放在地上,再掀开粪筐,迅速扶起身负重伤的李书记,走到刚才撬开的墙洞处。祖父先探身出洞观察,见外面并无异样,只有刺骨寒风呼啸而过,便迅速爬出墙洞,再将李书记从洞内拽出,俯身让李书记趴在背上,背着他趁夜幕飞奔约8公里,抵达组织指定的崔长胜家。停下时,祖父已汗如雨下,他长舒一口气——组织交给他的那颗自尽子弹没用上,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
祖父刘效骞救出县委书记、县长李剑波后,经组织安排将他隐藏在崔长胜家中,李书记至此安全脱险。组织考虑到敌人次日发现有人越狱,必定会全城搜查,因此必须抓紧转移,将李剑波书记安置到更安全的地方。
祖父亲身从狱中营救县委书记、县长的这件“小事”,让我深深敬佩。他爱国忠诚、不怕牺牲、有胆有谋。我向祖父及老一辈革命前辈致敬!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的艰苦抗战,就没有我们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二)参加沂蒙山反扫荡战役
祖父晚年时,多处大关节及手部多个小关节疼痛。他说这是年轻时参加沂蒙山反扫荡战役落下的病根——当时日军调集主力军团及日伪军共53000余人,对仅有万人的八路军展开大扫荡。一次在沂蒙山区与日伪军作战时,正逢阴雨天,天气寒冷,他趴在山坡和战壕里,整整七天七夜靠地瓜根(当时地瓜尚未长成,只有小指粗细)充饥。沂蒙战役突围后,他衣衫褴褛地往家赶,路上实在饿得受不了,见一家水饺店,便向老板要了碗水饺汤喝。店主见他像要饭的,又喝得急切,便训斥道:“哪里来的要饭的,你是饿死鬼托生的吗?”店里一位正在吃饭的老先生见祖父可怜,便帮他要了一碗水饺垫肚子。祖父十分感激,询问了老先生的住址和姓名,想着日后一定要登门拜谢。老先生说自己是金乡城南徐庄的徐先生。祖父常说,是徐老先生的一碗水饺救了他的命。
祖父到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母。当年八月十五,他带着点心到城南徐庄感谢徐老先生,一打听才知道,徐老先生的妻子与祖父的母亲是远房叔伯姊妹,按辈分,祖父应称呼徐老先生夫妇为姨夫和姨。徐老先生的妻子见到祖父,抚摸着他的脸庞泪流满面——原来他们有个和祖父年纪相仿(二十出头)的孩子,已南下参军,生死未卜。
祖父抗日归家后,叮嘱家里的子女和每一个人:日后若是遇到乞讨的人,不论缘由,一定要多行善事,言语温和。家里人都牢记他的话,知道乞讨者或许各有难处。
祖父的这件“小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抗战时期,祖父家作为中医世家,开着药铺,秉持治病救人、乐善好施的理念,穷人看病不论有钱没钱先诊治,无钱者分文不收,还常设法周济。那时家境虽宽裕,但他怀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投身抗日,途中时常为革命事业忍饥挨饿,因日伪军得知祖父是共产党员,曾遭到多次收捕和对家人的迫害,在外跟随组织从事抗日活动不能回家,有时与乞讨者并无两样。可他从未有过半句抱怨,还叮嘱子女要牢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多行善事,言语温和。祖父去世时,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来送行。当时金乡县卫生局局长张用岭在追悼词中说:“刘效骞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
(三)立志南下,忠孝两难全
准备南下的日子,祖父信念坚定,专程到父母、祖父母面前磕头跪拜辞行。当时上级命令党组织成员南下,刚二十出头的祖父身边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最小的大姑才一岁左右。但他秉持“救国有责”的信念,决心南下。他跑到母亲面前磕头辞行:“娘,国家有难,我坚决南下救国。您多保重,儿子不能在跟前尽孝了。您就当儿子为国捐躯了,没我这个儿子吧。”祖母早已哭瘫在地,祖父抹掉眼泪,头也不回地走了。
祖父是家中长子,一直挑起大梁,跟着我太爷爷抓药问诊。共产党来了之后,他作为党员、马集地下情报联络站负责人,多次冒险传送重要情报,参与对日作战,营救我方人员。
祖父决意南下的这件事,印证了古人“忠孝两难全”的说法。他曾总结自己参加革命的信念是“三不要”——“不要命、不要家、不要钱”!正是因为毛主席带领的广大共产党员有着这种“三不要”的精神,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我们的新中国!
(四)上海购中药,与日本人搏斗
抗日战争时期,为更好的营救治疗八路军伤员,家里药铺的药材断了,党组织给祖父下达尽快去采购一批治疗外伤的中药材的任务。祖父刘效骞带着抓药的伙计,一同乘火车去上海采购。临上火车时遇到日本兵,对方让自己人先上车,把中国人拦在后面。祖父眼看火车就要开了,若上不去,这趟为救命采购的中药材就没了着落。他一把夺过日本兵的刺刀,用刀柄将后面的日本兵推到火车轨道下,趁势拉着伙计迅速冲上火车。上车后,他立刻脱掉帽子和大马褂。不久,日本兵上车搜查,却没认出他。祖父看了看身边的伙计,对方被刚才搜查的日本兵吓得尿了裤子。
祖父的这件“小事”,让我深深佩服他的勇气、胆量和作为地下党员的反侦察意识。无论是参加抗战、传送情报、掩护同志,还是正面与日本人搏斗,他都毫无惧色。这也让我明白,党组织之所以选中他执行劫狱、营救李剑波的任务,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义报国的赤心,有为保卫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更有战胜日本侵略者、打倒帝国主义的坚定信念。
(五)爷爷是“院长”,“孙子”没药吃
医院家属院的老人见了祖父,都会叫他“老院长”。祖父年轻时参加抗日战争,解放后根据组织安排在金乡县从事医疗工作,有好几个医院是他带头建立起来的,曾任金乡县城关医院等多家医院院长,先后为建立金乡医疗救治和防御系统做了很多贡献。医疗系统的人都知道他一辈子行医救人、救死扶伤,故而尊称他“老院长”。
父亲曾对我说:“你爷爷是医院的‘院长’,可你们小时候生病找他要药,他都不给。”在我印象中,祖父和蔼可亲,集市上买的桃子、口酥之类的吃食,他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辈。家里十几个孙子孙女,他个个疼爱,孩子们也都敬爱他、孝顺他。
“爷爷是院长,孙子没药吃”这件小事,让我读懂了他的大公无私。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孩子生病时家人总是格外焦灼,祖父并非不疼爱孙辈,他比谁都担心孩子的病情。但他不徇私情,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缅怀祖父,传承好家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来临,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祖父刘效骞。他爱国忠诚、忠义报国、不怕牺牲、有胆有谋、乐善好施、多行善事、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精神,我们会继续传承,让红色基因与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如今,岁月静好,山河无恙。这盛世,正是无数像祖父一样的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深知,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安宁,都凝结着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记忆与传承是最好的缅怀,我们会牢记历史、传承遗志、砥砺前行!
2025年8月10日
(照片:祖父刘效骞老年离休后拍摄于家乡金乡县马集村村委)
作者简介:刘倩倩,山东金乡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等媒体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