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人生路
文/人贵
时序巳是“大雪”,渭北的冬天自然冷起来了。树上枯萎的黄叶在寒风中飘落,光秃秃的枝条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漫步富平街头,看见南韓菜市场两边的馍摊子,不知怎的,忽而咋想起曾经的背馍岁月。
近几年,微信上、刊物杂志上,时有老同学、老同事、老校友,或者有背馍经历的人撰写的背馍上学的文章,我读后深表同情,掩卷难忘。有时令我回味,有时倍感辛酸。
有经历者,才有感受。
我的背馍岁月,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
1963年9月,我13岁,要去离家五里地的美原镇高级小学上学了,那时人们叫它完小。这是我笫一次远离家门,开始了背馍上学的读书生涯。
那年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刚过,人们还没摆脱贫穷和饥饿的威胁。但似乎已有些看不出的好转。咋说里,正如老作家柳青说的 : 娃们有馍吃了呗!
那时,学校没有学生饭灶,只有开水灶。三天回家背一次馍,同学们背来的大都是杂粮粗面馍,有的用开水泡着吃,有的边啃边喝开水,有的还从家带来点咸菜,多数无菜可帶,也有辣子蘸盐的。夏天时,馍常常发霉,那也得凑合着吃,要不就会断顿,也有烤成馍页的。偶尔吃馍计划不周,馍吃完了,便向同学去借,下次带来了再还给同学,还给同学后有时也会计较馍的大小和黑白,时起风波。
如此这样,度过了两年的高小背馍生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偶尔想起,我真服了: 年少时的纯真之心,从没嫌弃过那样的背馍生活,从没有想过要买点什么好吃的东西。也许因为年小无知,也许因为身上平时就没有分文,认为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于是只知道忙忙碌碌的学习。穿衣自然比背馍更为辛酸。
1965年7月,我考上了美原中学。
上了中学,可以说,这只是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加,学校地点的转移,学段的升高,背馍生涯依旧存在,依旧寒酸。背馍吃馍方式未变,学校依然无学生饭灶,只是冬天可以把冷馍蒸热罢了,这也算是一大进步。
学校生活,习惯了就接受了,接受了也就正常了。似乎认为天下学生大都是这样,以背馍为生。这样艰辛的背馍生活,却丝毫没影响我读书学习的意志,而只会催我更加勤奋。
那年代,人们出门背馍成习惯了。66年冬,文革中外出串联时,也是背馍去的,尽管大城市有的是饭店。
背馍夲来就有故事。
背馍上学,岁月漫长。背馍上学,故事多多。
记得有个姓杨的同学,饭量偏大一点,家中却太贫穷了,真是有牙的锅盔少啊。他背馍有数,稍不注意就吃的超量了,无奈,便借宿舍无人之时,偷吃他人的馍也是常有的事,但次数多了,同学就会察觉,偷馍者便用小刀把其馍布袋划烂一个小洞,让它多象老鼠咬过的一样。
记得吃粮困难时期不知哪个名人说过: 偷的吃不算贼呀!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 过路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是不算偷的。
人忙总觉日月短,不觉三年光阴过。
1968年8月,初中生活在文化 大 革命中毕业了,三年的背馍生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此时正是文革后期。
19 68年冬天,我受生产队的安排,随队上好多人去了红卫路工地,那是富平境内一条要开通的重要公路,原名是红由路,北起铜川境内的红土镇,南至富平境内的由典村。因当时处在文革火红的年代,人人都是红卫兵,手拿红语录,臂戴红袖章,到处是红“忠”字,学生也划分红五类,到处是红色的海洋。为了紧跟形势,时髦一些,便把红由路改叫红卫路了。
修路的都是农民,变相的叫做民工。修路地段远在赵老峪深处兰山河河口以北一段山道,此处向北几里地就是古今闻名且极为险要的老虎桥了。那时生活依然清贫,工地开个稀饭灶,还离不了背馍生涯,只是背馍形式变了。不是自己去背,而是有跑后勤的几个人专业负责给所有人背送,几十里的山路,两天往返一趟,全是步行,肩背担挑。那时道路不便,也无大小车辆之类运输工具。背馍之路艰辛,名副其实的任重道远!
年关近了,几个月的背馍修路生涯也宣告结束。
生产力落后,那时全是人工原始的镢头锨挖掘,工程进展缓慢。多年内,那条路总有民工在断断续续的开挖中。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改革开放,勤劳智慧的富平人,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勇往直前的精神,使高山峻岭,天堑变通途。一条几十公里长的水泥硬化道路,已弯曲起伏,长龙似的纵卧在山间南北。贯通铜川富平两地。
正是这背馍修路,使我有机会进入大山,看到了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山山峁峁,高山流水。因为是冬季,我知道了雪飞红梅艳,因为在高山,我看到了峰险劲松青。我感谢背馍上山修路,是它让我知道了只要勇于登攀,山高人为峰啊! 知道了大凡美丽的风景,都在高山之巅! 因为在山里修路,有机会见到山里人的辛苦劳作,行路和取水的艰辛,交通的不便,住小土窑洞的寒酸。……
1969年,我作为农村的知青,在生产队上务农一年,其间经常外出,曾去县城卖过麦草,拉送过麻杆。多次去王石凹及附近矿区卖菜,多次去铜川矿区拉煤等等,一去就是好几天,但都是从家里背上几个馍的,那时也没水杯子、水瓶子什么的,也没听说过什么是矿泉水,几天内也不知道喝水叫干什么。
1970年9月,文革基本结束,教育秩序也正常了。
高中是通往大学的桥梁。
我上高中了。
这时的高中生活,依然是靠背馍,不同的是年龄增大了,已成大人了,人们的生活水准也明显有所提高,背的馍个头大起来了,馍的颜色也稍微白起来了。同学间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好多人吃馍已不分你我了,也不存在借和还的事了。高中时代,同学们相遇即是缘,同窗如兄弟,寒酸的背馍生活,同学间相互关心,忧乐与共。
1972年7月,毕业离校的最后一天,吃完了所背的最后一个馍块,结束了似乎漫长的学生时代的背馍生涯。同学们依依不舍走回四面八方。
中学时代一一人生的黄金路。
中学时代一一作家的萌动期。
中学时代,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5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古稀之年,人生能有几个50多年? 有过同学经历的人,便深有感受: 人生是同学的世界,世上只有同学好。月是故乡明,人数同学亲。
我真服了,50多年前,共度背馍生涯的一大帮子同窗学友,几十年来,以大小聚会等各种方式,相约相聚。最近几年以来,坚定不移,雷打不动,从不间断的在每天黎明时分,微信上就发起了问候和祝福,情切切,意绵绵,互祝健康报平安,开心快乐到永远! 感人至深的是天天如是, 这真是同窗学友的人格力量,真是一朝同窗友,一生同学情。是背馍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这是学友至高无上的人生价值。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正如老作家杨朔说的: (红叶)越到老秋越深红。
中学背馍的时代,更神奇的是,还有二手背馍,就是同学们从自己家里把馍背到学校,又从学校把馍背到外地,处处过着背馍的生活。例如:高中时全校同学背馍步行到几十里远的赵老峪口西边山根下,那儿是红卫渠工地,师生用几天时间参与了修渠工程。几年之后,红卫渠水到渠成,水波逐浪,流向遥远的西南,灌溉着万亩良田。可有谁知道,渠水中还流淌着美中师生背馍修渠挥洒的汗水。多少年了,红卫渠犹如卧龙,横躺在名月山下。
中学时代的多年里,师生常在每年春季,背馍走上金粟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几年,你看那,美原古镇北门口一条笔直宽阔的高速公路,直通巍巍金粟山顶。山上松柏青翠,槐花飘香。它已成为富平一道亮丽的景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有谁知道,这儿飘香的槐花曾经吮吸了美中师生背馍精神洒下的滴滴汗水,这漫山遍野曾留下师生背馍植树造林的深重足迹。
俱往矣,50多年过去了,背馍的脚印都留在泥泞的路上。
中学时代,流曲以北,金粟山前,西北底店,东北峪岭山间,蒲城苏坊一带,这些广大区域,四面八方,通向美原中学的条条大道上,每逢周日下午,长龙似的背馍大军,浩浩荡荡,精神和阵容极象长征路上的工农红军,又象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实在是富北区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壮阔的场景,如果航拍下来,定然是一幅浩瀚的、波澜壮阔的、八面进军的网络图景。
这美好的一切俱往矣,
又是那样的清晰如昨,刻骨铭心。
上世纪的1973年初,春暖花开之时,我进教育界工作了。
在教书育人的几十年中,大多数时间,我是在富北一所中学度过的。学生们的生活仍是我所熟识的、所经历过的背馍生涯,只是因为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好多学生骑自行车了,沉重的馍袋子不再是手提肩背。馍的质量也好多了。
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七五年我在县大樊教师进校学习时,进校有灶,但离家时也要带上几个家里的馍。
没考证过,学生时代的背馍生涯,不知能远古到什么朝代,不知涉及到多大地域。
我想: 应该有千百年吧,应该是三秦大地都这样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学校大多数教师是民办,民办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生力军,领头羊。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在富北一所中学,那个时候,领导们就"有创意”的工作,他们也是民办转正的,但摇身一变,制定了诸多的条规:不欢迎民办教师上学校饭灶,学校不借给民办教师钱,寒冬时学校检查,看民办教师谁在用电褥子。他们怕民办教师交不起灶费,怕民办教师借钱还不起,怕民办教师用电褥子耗费学校的电。但没听到他们说看把那个民办教师饿坏了,看把那个民办教师冻死了,看那个民办教师家有后顾之忧。当人们议论这不合理的条款时,有人竞说,谁让你是民办呢?
而今党中央率全国人民,扶贫帮困,脱贫攻艰,关注民生,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们的作为与党中央精神背道而行。我想: 天下为公,人在做,天在看,人类最大的信仰是老天公正。人类最崇高的夲性是同情弱者,至爱善良,但他们无这样的人性。我想: 一切残无人道的作为,正受着历史的老天的严厉惩罚。
再说,不准上灶的民办教师,好多子女也随其在校,娃们本来也背馍,这样一来,娃们和自已的教师父母也都得背馍了,那真正成了背馍先生。可怜的人啊,学生时代背馍,做梦也想不到教书先生了也背馍。辛苦了在家蒸馍的娃他妈!
背馍,是一种生活方式,背馍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背馍成了一种背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美中的校友,近百年来,带着伟大的背馍精神,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跨出国门走向天涯海角,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三秦大地的人们,从老家外出返城时,总会带上些老家的蒸馍,都说这个好吃。实际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牵挂与思念,是背馍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寄托着父母的深情厚望,是背馍精神的升华。
近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重视,各类学校都有饭灶了,背馍的事也日渐泯灭少闻也。
但,背馍精神永存!
背馍岁月难忘。
平凡的世界,背馍的人生。
一一2025,8,于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