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 袍 母之爱
秦辉(江苏)
从小到长大,我一直都是在享受,母亲多方面的素雅人生格局,高雅生活品味。特别是在服饰、旗袍、宫绣、北京人文、传统美食文化,在我的世界,没有人能超越。这,也许是她人生的追求和初心。而且,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才华横溢的妈妈,到二十一世纪初母爱天下的妈妈,我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好,这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感知。因为,我的感知和直觉是从小,在母亲灼灼才华智慧超前、意识超前、意气风发的年代,受母亲言传身教所授中长大,和母亲一起生活到晚年的几十年里,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增长;现在,才有所理解才悟道到精髓。
可惜、遗憾,太晚太晚!
重返回忆,心境与物景的交织,我多么希望,也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出,我生命中的感动,以及我能拥有母亲给我生命的感动和对生命的珍惜。阳光下迈步,去从柜子里取出珍藏的陈年老酒,酒香虽然浓郁,但是一口一种无言,带着岁月的沉淀味道。
静观回视,中华旗袍,流芳百年。女人花,谁人能不爱旗袍?莫看腰间定风波,行中遇雨穿林去,明明暗暗清清婉婉脚步声,正是华夏美学之精髓。
而旗袍,则是母亲一生的最爱!
母亲穿的旗袍简而洁,是自己一针一线纯手工手艺制作,也是一口一口用嘴含叼制作做出来的。大部分的作品,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也为她人有作品。母亲说,身穿旗袍显高、行走精灵、不挑场合,也挑人文素质,是人对“初心”的渴望。
我常常翻阅,那本被太阳晒透的样本还放在抽屉里,为啥它能让母亲最爱一辈子?因为,前行的路,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伴随。母亲,把“舒服美”和“精致制作”揉在了一起,就唠唠叨叨给我们听,又为啥它没有火出圈?因为时代年代,还有她身边的人群,懂的人太少,不懂的人太多。这方面需要修养、素质、品味。我们都是男孩,没有这方面的初心和传承之心。她无奈失望的心情,只好自己该咋穿好看,就自己欣赏自己的精致杰作。
母亲,在饱经世故之后,还是坚持不肯失去初心。现在回想起来,从小听母亲讲过无数故事。其中,旗袍的经历,让我好奇又迷惑,心中满是疑问。母亲有很多可贵,更为可贵是华夏儿女的优秀文明传承和正能量精神。
母亲之志,怕谁?一生豪情走人生,硬生生将艰难岁月,活成了许多人的羡慕、仰望,成了别人的常态。经过无数次打击,有人一蹶不振、或愤愤不平。瞧瞧年轻的她,一路走来,奔赴抗大到三反五反大小运动,从大跃进大购大消,去跨越大山经过小河沟,肩挑箩筐,左边儿子右边女儿。下放,黄泥村寨之苦的哭,苦难岁月的从容与通透,身肩腰背,依然还是那样的挺直前行,曾经的大小姐一个年轻的妈妈,这格局,这人生态度,还自带大侠仗义,怎能不让儿女们永恒拥爱。
甜蜜书香门、艰难到山野,北京、西南的困惑,有抱怨没用、有多少眼泪也没有用!日子,还要继续经历四季轮回。母亲,能力太强大、勤劳俭朴、心灵手巧的一生,在写满人生的备忘录里,在不平凡的红尘记事本里,她,与实际同步同行。
生活在安静中,有了温饱。母亲看旗袍,珍惜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心情和目光都是喜欢都是满爱。母亲初心之恋,又回归徜徉在夏日磅礴的绿影里。爱,被惬意环绕包围。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顺逆得失,超越一切的情绪困扰,追求内心的安定与平和,依旧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
当日子有时候空荡荡的,母亲,因为旗袍一束光而生动起来;美好,在她生活的时间的间隙里,她在寻找自己,也找到了自己。
旗袍,乃中华旗袍。随人身段自然流泻,既尊重了血肉之躯的真实,又成全了审美理想的满满飘逸。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风流之言,一直让我困在情绪里,那些被洇染的日子,反复琢磨那些自己成长的时光。生命之源,在生活中电影电视里,耳朵里眼睛脑海中,一遍遍重播着旗袍,这服饰细节里的神秘,用现代心理学反复思维,试图从中找到某种解释。难,因为一袍风雅华丽,身段却在百年风云之上。
是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旗袍,它的百年形成,始于旗人女人之袍。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时代与潮流不停,旗袍也在不停,一代代制作人在边、袖、襟、领等处有了进步改动,增加了智慧纵横繁复简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四十年代,它的风潮到了顶峰状态;潮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思想潮流的审美有了新的心动,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时代大师随着社会发展的新思潮,时尚与时代相依相遇,有了不同年代的服饰创新,才有而今的耀眼展示。
它与时光握手,年代更迭经岁月更新,遂渐形成华夏女子之华丽服饰。在爱歌唱的岁月里,它意气风发昂首迈步,随着音乐轻轻舞动。所以,很想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让旗袍文化旗袍思绪“自由流淌”。
旗袍辉煌的漫漫来路,行走有诗,站坐皆成羡慕。大师、铅笔,画不出她们的入骨相思。所以,固执与时代碰撞,不尽思量,爱之人自难忘。千里不孤,万里淋漓尽致无处不话诱人妖娆。是否,有丝丝缕缕的挂牵?世人的说辞没有将它淹没,世俗的枷锁没有把它囚禁。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一样的心境。旗袍,最大的魅力是体验、展示。如果时间有间隙,还是时间没有间隙,会让你困在情绪里;光阴,却流淌不停。只有不断破圈传承传播,才能文脉传承不息。百年积淀的旗袍之美,应邀在智慧长河中,凝结成丰富多彩的“非遗”宝库,在当今,文化文明自信的新时代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这,或许不是答案!
刻下旗袍浮云风云记忆,续写着旗袍绵长的文脉,创新未来面向世界文脉传承!
欣赏经典与当代来对话,激活优秀传统的精神基因。旗袍,一路走来,从高阁走入日常,成为抚慰焦虑、沉淀心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涵盖文学、诗词、纪实,从跨越诗篇,携手动静皆有诗情画意。身段之妙、分寸的把握;风雅,中华美学之精髓,与万物共享芳华。同款、不同款,旗袍穿出千般风韵。冲一杯咖啡,刺激味蕾,甜意盎然。沏一壶茶,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幅幅精美的画意,衬得繁华时刻黯然失色,是让独特的风华迷醉。
夏日冬天、春秋之时,有人身着旗袍,脚穿高跟鞋手提现代手袋、时尚款包,显现古今中外之美,熔于一体而成自信,文明交融之美,美哉!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会被某种美或独特打动。
旗袍之美,无言的诗,随画面流淌延伸,仿佛在召唤喜爱它的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穿,都成为时代时尚,很自信、很精彩。看那,高挑瘦者穿出竹的清峻之仰望,窃窃耳语,成全了审美理想的飘逸。丰旺女性,个性明显,穿出了灵性穿出牡丹的华贵。倾城气场,中国式风雅美、意境美。年少者活泼可爱,可爱中未经世事,不知离别忧与愁,是璞玉未雕、原石待琢。年长者,岁岁有骄傲,减龄很显气质、沉稳似兰,深渊与光明,这世间一切浑然,将心注入。
旗袍追随着时代,传统与现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风情与浓郁的诗意,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所谓喜好或厌弃,生活起伏明暗,智慧的温润底蕴,总是让你我感悟到人生哲思。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母亲经常说,宋庆龄与旗袍。海伦·福斯特·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遗孀。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67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愿青春与你同行,阳光与你同在!虽然,我们历尽千帆。但,还是想,归来仍是少年!
一年四季, 青春力量登场!
翻开相册的那一刻,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熟悉的旗袍映入眼帘,也承载着我儿时无数珍贵回忆。照片中的母亲神采奕奕,年轻的笑容在闪光的青春里,在风雨的成长中。透过泛黄的照片,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时尙。优雅从容的气质,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最该传承的精神财富吗?我轻抚着这张照片,在母亲美好的青春里,用激情点燃梦想,用智慧照亮前方。我似乎想借此回忆那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温度,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怀念,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永远,依旧保存着浓厚的母子之爱母子之情。
最后一次见母亲做旗袍,在她已经七十多岁的一个夏天;母亲在特别开心特别快乐中,将已备好布料平放,画线成型开始制作,也解说旗袍的制作过程,明细处精心讲学,近十天的剪裁、针线飞舞,手工细巧、自己经过几次试样试身,改过五六回针脚,一件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旗袍服饰,展示在母亲的身上。雅致的身影,精巧手艺间有传统,穿搭的技巧,创新自信随着时代步伐,从北京到西南,行走在二十世纪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母亲,用行动在时间的长河中,续写手工做旗袍和一个手艺传承者的不懈努力,也是见证旗袍与时代变化的见证者。
我,何其有幸!但,太可惜,她的世界没有人懂!
在传统与现代,如何维护传统的"善美"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现代旗袍中仍保持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现在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没有被社会潮流、生活追求淹没,只是被风染过的时尚展示。华夏文明浇注它,阳光正好,随着飞快向前的个性,不会搁浅在故事里,会有更多的传承人,在“非遗”中传承出精彩多彩风采!
2025年7月20日在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