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雅半俗人间事
文/康秀炎(河北)
何为雅?我们潜意识里的“雅”一般指的是高雅或文雅,表现为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和情趣,而“俗”相对来说往往指粗俗或庸俗。
我们生在尘世,食人间烟火,最高的追求应该是雅俗共赏。
我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缺乏书香气息,在外人眼里是俗不可耐的。从我记事起,爷爷和爹都是文盲,只有娘教过几年书,算是个有文化的人。父母经常在地里摸爬滚打,干的是粗活累活脏活,没有半点雅气。像一些琴棋书画的所谓“雅事”,我便很少见到。我的西邻却是不同,男人粗通文墨,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女人善于描龙刺凤;后来他儿子也考上了大学。于是,人家言谈举止,总是雅得很。有一次,我到他家看电视,人家当着我面口出惊人之语,如“爆出一个冷门”“人生如戏”等等,让我倍感羞愧。眼馋之余,我上学后便发奋读书,想摆脱“俗”的困境。亏得我还有点小聪明,成绩不错。中学时我练上了毛笔字,上师范时又迷上了文学和音乐,总算“雅”了起来。
走上工作岗位后,整日与文墨打交道,我便以文人雅士自居。虽未登上大雅之堂,却也不屑与山野村夫为伍。闲暇之余,我便写写画画,或携一竹笛,于明月夜,登上山岗,独奏一曲《春江花月夜》。我还喜欢养花种草、观鱼逗鸟、游山玩水、喝茶聊天……总之,种种“雅事”,我均有涉猎。话又说回来,人间非净土,我也非方外之士,难免沾染俗气。尤其是混迹社会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哪里能独善其身呢?故友见面,常问,“混得咋样儿?”一个“混”字,让我不得不入乡随俗。于是,我与人打过架,骂过娘,抽烟喝酒,好吃懒做……种种“俗事”缠身,惹得一身俗气。
佛说:“世间最大的苦,莫过于有身体。”因为有身体,所以要吃喝拉撒。“吃喝”可以雅,“拉撒”却只能俗。如果硬要把后者添上一些雅的成分,只好诉诸于笔墨。传说唐伯虎曾为茅厕撰写一副对联:“世间贞洁烈女,进来宽衣解带;天下英雄豪杰,到此卑躬屈膝。”且不说对联真假,只此看来,再雅的人,到这里也只能卸下所有的光环,成为最真实的俗人。
古人有《半字诗》,其中两句:“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红尘滚滚,半雅半俗,恰是生活智慧的体现。由此我想到人应该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在俗中求雅。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既能高歌阳春白雪,又能应和下里巴人。雅是琴棋书画,俗是柴米油盐,二者不可偏废。
其实,雅和俗是相对的,就像一张纸的两面。鸿儒未必雅,白丁也未必俗,而且雅俗可以共存,可以转换。君不见生活中有多少所谓的正人君子,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却鸡鸣狗盗,怎一个“俗”字了得!再比如,有人认为,谈钱则俗。《世说新语》里记载一个叫王衍的,口不言钱,崇尚清高玄远。妻子试探他,他称钱为“阿堵物”。其实,这只是把钱改了个称呼而已,并不能证明自己的高雅,反而让人觉得虚伪。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文朋诗友想稿费,却又自视清高;挣不到稿费抱怨,谈到钱又觉得俗气;既求高雅,又想避俗,成了两难架构。看到人们谈钱,便觉得铜臭熏天,不屑一顾。殊不知,没有那几两碎银,哪来的审美底气呢?
由此可见,半雅半俗,才能活得真实,活得精致,活得洒脱。
作者简介:康秀炎,河北省沙河市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代表作文学作品集《我的第一桶金》,大量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和网络平台,多次获奖。其中《槐香依旧》一文被河南、山东、西藏、湖北等多地选为初中考试试题。《新时代畅想曲》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辅助教材朗诵版,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