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硝烟散尽处,国歌正嘹亮
——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文/刘 雁
热浪裹着火车的轰鸣驶入大连。旅顺口——这座深嵌民族伤痕的海疆要塞,在盛暑骄阳的炙烤下更显肃穆。滩涂上的耐盐蒿草顶着暑气倔强地舒展着绿意,像极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以沉默的姿态,把百余年的过往轻轻铺展在来访者眼前。星海大桥的弧线蜿蜒入海,恰好串联起此行的核心:每日四场、场场座无虚席的《印象·旅顺口》实景演出。这部由张艺谋导演团队于2017年倾力打造的作品,早已跳出“风景展演”的范畴,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鲜活、最动人的“流动历史课堂”。
拾级步入依山傍海的剧场,热浪里涌动着观众的期待,连过道台阶都坐满了人。我刚在角落坐下,身旁一个眉眼清秀的小姑娘便递来一枚泡沫小坐垫,柔软的触感瞬间拂去几分暑热带来的焦躁。目光扫过全场,带孩子来的家庭格外显眼——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东张西望,书本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那些遥远而抽象的名词,即将在这真实的山海间,被炮火、呐喊与热血重新勾勒出滚烫的轮廓。
当渔村安静的生活被第一声炮响炸破,当同胞的悲鸣裹着海风钻进耳朵,当侵略者傲慢的铁蹄踏碎荧幕里的家国,孩子的哭声、妈妈的撕心裂肺、渔夫们奋力拼搏中一次次倒下,当三万妇孺同胞尸横遍野,当透视着侵略者魔鬼一样的狂妄狰狞……历史终于挣脱了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真人实景的演绎带着磅礴的力量,既是席卷视听的感官冲击,更是直抵灵魂的历史叩问。屈辱与抗争不再是纸上的描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会因剧情紧绷,会为同胞的苦难蹙起眉头,会有泪光在眼眶里打转;有个小男孩攥着拳头,憋红了脸大声喊出“打倒小日本儿!”这份浸染在场景里的震撼,是课本上的文字永远给不了的深刻。
演出终章,是整场最撼动心魄的时刻:舞台上的硝烟渐渐散去,碧海蓝天下港区新一代锻造者者们的生机勃勃和威武霸气的蛟龙号重新铺满视野。就在这时,一列海军仪仗队员身着雪白军装,迈着铿锵的步伐登场。鲜红的五星红旗在他们肩头迎风展开!那抹耀眼的中国红,像一缕阳光刺破了所有残留的阴霾,在海天之间延展,猎猎飞扬。紧接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骤然划破长空,像惊雷落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全场数千观众,老人扶着座椅起身,年轻人挺直脊背,连怀里的孩子都被父母轻轻扶正——所有人自发肃立,动作整齐得仿佛早已约定。我的喉咙猛地一紧,热浪混着情绪往上涌,眼眶瞬间发烫。身边的孩子踮着脚尖,挺得笔直的小脊梁透着认真,用还带着奶气却无比坚定的声音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童声的清亮与成人的厚重交织,汇成磅礴的声浪,撞在山崖上,裹着海风回荡在海湾里。那一刻,历史的悲怆与当下的豪迈在胸中激烈碰撞,积压的情绪像火山般喷涌——是对过往苦难的痛惜,是对今日强盛的自豪,更是身为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胸膛里烧得滚烫,久久不息。这场没人组织、却人人参与的国歌合唱,是演出最动人的华章,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最鲜活、最滚烫的凝聚。
走出剧场时,热风依旧吹得人脸发烫,心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久久不能平静。转道旅顺博物馆,展柜里青铜器的幽暗光泽,仿佛还映着剧场里未散的硝烟;“镇远”“济远”舰的残骸铭牌上,斑驳的锈迹里似乎能听见当年的语令和炮声——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实景演出里那些震撼画面的“实物注脚”,把历史的细节牢牢钉在眼前。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站在这片曾被血泪浸透过一遍又一遍的土地上,更能懂得旅顺口的分量。它不只是地理上的“渤海咽喉”,更是民族精神的“试金石”——它见证过甲午风云的沉船与哀痛,经受过日俄列强的铁蹄与魔爪,最终在1945年等到了光复的时刻,成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站起来、浴火重生的见证者。
回望军港方向,山上万忠墓纪念塔直直矗立,像一座刺向青天的无字丰碑,把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刻在天地之间。它和剧场里爆满的观众、和那首同唱的国歌,拼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画面。历史从没有走远,它正借着实景演出的光影,借着博物馆里的文物对话,借着纪念塔的沉默,时刻警醒着每一个今人——尤其是那些在剧场里睁大眼睛、把一切记在心里的孩子。文旅艺术点燃的那簇“记忆之火”,正通过历史切片演绎与穿越敲响,真切地把历史的记忆、不屈的精神,一点一点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生根,发芽。
离港的汽笛拉响长音,车过跨海大桥时,旅顺口的轮廓渐渐融进远处的热浪里,可风里隐约还飘着国歌的余韵,绕着山海不肯散去。旅顺口啊,你让这八月的海风带过来的,不只是海水的咸涩,更是一个民族百余年用热血与烈火淬炼出来的真理。唯有把苦难刻在心里,才能真正懂得珍惜今日的强盛;唯有代代传下去——传下去剧场里那首自发响起的国歌,传下去那份挺直脊梁的坚定,传下去所有人同频共振的心跳,汇聚力量,笃定坚强,共同筑起一道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护卫着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尊严,一直到永远。
铭记烽火八十载 抗战胜利耀千秋
文/李伟哲
秋风拂过金黄的银杏叶,岁月的光阴在四季更迭中悄然流转。2025年,抗战胜利已过八十年,硝烟散尽,但那场战争留下的精神火种,仍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历史的篇章缓缓展开,仿佛昨日重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历历在目: 隆隆炮声犹在耳畔,烈士鲜血染红了山河。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山河,但踏不灭的是中华儿女的抗争意志。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中原的黄土高原,从江南的水乡泽国到西南的崇山峻岭,处处留下了抗战英烈的足迹。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山河,用生命筑起了民族的脊梁。无数中华儿女用平凡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那场全民族抗战的烽烟早已散去,但百万忠魂用热血浇筑的胜利丰碑,始终矗立在我们心间。革命英烈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尊严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是一场军事的胜利,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升华。从淞沪会战的喋血奋战到台儿庄战役的浴血拼杀,从敌后游击战的灵活机动到全民抗战的同仇敌忾,这场战争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宝贵财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需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缅怀先烈,汲取力量。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指引,携手共筑和平发展的新征程。无论前方道路多么艰险,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力量!
铭记历史,勿忘创伤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文/薛晓轩
“九一八”的炮声撕裂东北长夜。十四载的风霜里,白山黑水之间的义勇军以密林为屏、雪原为帐,将抵抗的星火深种于冻土之下。杨靖宇、赵一曼等无数志士,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挥舞着驱倭利剑劈开沉沉天幕,终在松花江上燃起全民抗战的燎原烈火。
卢沟桥的石狮在炮火中昂首,永定河的赤浪在号角里翻涌,见证着二十九军大刀呼啸而出,劈开救亡图存的血路。淞沪战场三月鏖兵,四行仓库弹孔密布的外墙至今呜咽着“中国不会亡”的呐喊;平型关大捷如闪电刺破乌云,打破日军不败神话;台儿庄巷战昼夜喋血,官兵以身躯筑长城,用残垣铸就民族信心的丰碑。南京城三十万亡魂的哀哭尚未飘远,武汉会战烽火再起,三战长沙焦土阻敌,万家岭上几乎全歼日寇师团,捷报如春雷震响山河。
滇缅公路蜿蜒如生命动脉,戴安澜将军异域喋血,野人山的白骨铺就远征军的悲壮。敌后战场烽火连绵,百团大战破袭的爆鸣声中,华北军民以游击战术撕破囚笼,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汪洋。
论持久战,是抗日的灯塔。无数劳苦大众啊, 在绝望中看到曙光。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这是统一战线的智慧光芒。八十年,硝烟散尽, 记住的,是那些激情和热血;留下的,是战火铸就的民族自强。
当盛世华章响彻云霄,我们以新铸之剑捍卫和平,以挺直脊梁丈量复兴之路。烽火岁月传承的不仅是英名,更是刻入基因的警醒:唯有强大的中国,才能让长眠的英灵含笑,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
东宁要塞游记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
文/张连海
2025年的盛夏季节,我与朋友相约自驾去黑龙江中俄边境旅游。旅游的景点有东宁市的东宁要塞,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因为路途遥远,我们笫二天才到达东宁市。我怀着沉重而敬畏的心情,前往东宁要塞,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东宁要塞是二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修筑的最大一处军事堡垒,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一进入景区,那规模庞大的要塞遗址便映入眼帘,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纷飞。
我首先来到了东宁要塞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东宁要塞的修建过程、日军的暴行以及中国劳工的悲惨遭遇。看着那一具具中国劳工的尸骸,听着讲解员讲述他们被折磨致死的故事,我的心情无比沉重 。这些劳工用生命修筑了这座要塞,却遭到了日军的残酷屠杀,他们的冤魂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走出博物馆,我沿着蜿蜒的栈道登上了要塞所在地。一走进洞口,一股潮湿、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要塞内的通道狭窄而昏暗,仅够一人通行,墙壁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弹痕 。我小心翼翼地前行,仿佛能听到当年战争的枪炮声和劳工们的痛苦呻吟。要塞内设置了指挥所、通讯室、屯兵室、弹药库等设施,布局复杂,四通八达。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年代,中国劳工们是如何凭借着血肉之躯完成这庞大的工程的。
参观完要塞内部,我来到了要塞外的劳工坟遗址 。劳工们在地下拼命干活,不见天日,出地洞鬼子荷枪实弹带刺刀,还有狼狗在看押,动不动就被扔进狼狗圈,咬死或吃掉。劳工坟埋葬着至少千名劳工,他们大多没有留下姓名,只有那一座座低矮的坟包,见证着他们曾经的苦难。站在劳工坟前,我默默地向他们致敬,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
离开东宁要塞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东宁要塞不仅是日本侵华的铁证,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战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