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七陈红军》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3日
在当代中国诗歌的谱系中,英雄叙事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学林先生以10首诗词,从不同角度赞颂“七一勋章”获得者陈红军的英雄事迹,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戍边英雄形象。这组作品创作于2025年8月23日,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后的第四个年头,体现了对英雄模范的持续敬仰与纪念。马学林以十首不同体裁的诗词,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陈红军绘制了一幅多维度的精神肖像。这组作品,通过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传统诗词形式,以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为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歌矩阵,全方位歌颂了戍边英雄陈红军的崇高品质与不朽功绩。组诗以多种古典诗词形式呈现,包括七律、五律以及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词牌,运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展示了传统诗词形式的艺术魅力。通过这10首作品,诗人不仅向陈红军致敬,也完成了对戍边军人精神世界的诗意探索。
—、戍边生活的多维书写
1. 组诗首先展现了陈红军在昆仑山戍边的艰苦环境。“昆仑戍守镇边关,朔气祁寒若等闲”、“雪域孤营巡日月,冰河铁臂护江山”(七律一),诗人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边关的严寒与戍边人的坚韧。昆仑山作为地理标志,不仅指向实际地理位置,更成为精神高度的象征。
2. “月冷千山巡绝壁,风清万壑立安时”(七律二)、“寒季孤悬巡绝壑,战旗漫卷映冰霜”(七律三),这些对句不仅工整优美,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衬出戍边军人孤独而坚定的身影。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极寒环境与火热忠心,个人孤独与家国情怀,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二、精神品格的诗意升华
1. 组诗不仅停留在外部环境描写,更深入英雄的精神世界。“青春已许烽烟里,肝胆光辉卓越颁”(七律一)、“青春已许烽烟际,热血犹然寸土知”(七律二)、“青春已铸关山骨,热血犹温界土冈”(七律三),这些诗句重复中又有变化,强调陈红军将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的坚定选择。
2. 五律形式则更加凝练:“青山埋铁骨,碧血化疆边”(五律一)、“青春凝界石,热血铸辉煌”(五律二)、“青山埋铁骨,碧血化红旌”(五律三)。青山与铁骨、碧血与红旌的意象组合,将物质性的身体与精神性的象征完美融合,体现了军人身体与领土的互喻关系——军人的身体即为国家领土的象征,守护身体即是守护国土。
三、历史价值的永恒铭刻
1. 马学林的组诗还着重强调了陈红军事迹的历史价值。“勋绩千秋昭碧宇,丰碑永矗立人寰”(七律一)、“勋绩长存天地仰,丰碑永铸铁仑奇”(七律二)、“勋绩铭金辉日月,丰碑永世颂雄章”(七律三),这些结尾对句都将个人功绩置于历史长河中,赋予其永恒意义。
2. 词作部分进一步拓展了这种历史感:“勋业长存天震仰,耀人寰”(山花子)、“丰碑巍立处,荣耀满人寰”(临江仙)、“授勋章、红帜映穹苍”(翻香令)、“丰碑千载立苍茫”(浣溪沙)。这些词句将个人荣誉与集体记忆相结合,表明英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辉煌,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艺术特色的多样性呈现, 组诗的艺术特色值得专门探讨。诗人在传统诗词形式中注入了现代精神,实现了古典形式的现代转换。多种词牌的运用展示了诗人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熟练掌握:山花子的婉约、临江仙的豪放、翻香令的奇崛、浣溪沙的清丽,各具特色而又统一于英雄赞歌的主题。
四、意象系统构建的精巧。
1. 昆仑、雪域、冰河等自然意象象征环境的艰苦;战旗、红旌、勋章等人文意象象征精神的崇高;铁骨、碧血、肝胆等身体意象则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媒介。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密集的意义之网。
2. 语言方面,诗人善于运用凝练而富有张力的表达:“雪暴巡孤地,冰河饮战烟”(五律一)中“饮”字的使用,既表现了环境的艰苦,又彰显了军人的豪情;“血融岩嶂化苔香”(翻香令)中“香”字的运用,将牺牲精神诗意化,避免了直白的血腥描写,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以美写壮的传统。
五、时代价值的深刻体现
1. 虽然这组诗词创作于2025年,距离建党百年颁授“七一勋章”已有四年时间,但仍保持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这说明真正的英雄事迹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在当下社会,这类作品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了英雄主义的崇高地位;它们传承了中华诗词传统,实现了古典形式的现代转换;它们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了国民和国家认同。
2. 这组诗词最显著的特色是其系统性的意象构建。诗人通过四组核心意象群,塑造了陈红军的英雄形象:第一组是环境意象——“昆仑”、“雪域”、“冰河”、“朔气”、“祁寒”,描绘出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组是身体意象——“铁臂”、“肝胆”、“热血”、“青春”,突显英雄的物理存在与精神特质;第三组是军事意象——“戍守”、“烽烟”、“战旗”、“危隘”、“疆城”,展现军人的职责与使命;第四组是永恒意象——“丰碑”、“勋绩”、“星辰”、“人寰”、“九天”,强调英雄精神的永垂不朽。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英雄符号体系。
六、英雄的永恒价值
1. 在七律(下平声/十五删韵)中,“昆仑戍守镇边关,朔气祁寒若等闲”一联,通过“昆仑”与“边关”的空间对仗,“朔气祁寒”与“若等闲”的心理对比,瞬间塑造出陈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而“雪域孤营巡日月,冰河铁臂护江山”则通过“巡日月”的时间维度和“护江山”的空间维度,展现了戍边生活的漫长与坚守的永恒价值。尾联“勋绩千秋昭碧宇,丰碑永矗立人寰”将个人功绩提升至历史高度,使诗歌获得了时空穿透力。
2. 诗人采用不同韵部创作同一主题的七律,展现了艺术上的探索精神。四支韵的“边关驻守界疆琪,雪岭孤营肝胆披”侧重表现边防军人的肝胆相照;七阳韵的“昆仑屹立守边疆,雪刃风刀若等常”则突出军人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超越。这种同一体裁不同韵部的创作方式,既展示了诗人娴熟的格律驾驭能力,又从多角度丰富了英雄形象的维度。
七、反衬出军人的坚韧不拔
1. 五律形式则更加凝练紧凑。下平声一先韵的“昆仑擎赤连,驻守志逾坚”以简劲的笔触勾勒出精神信念;“雪暴巡孤地,冰河饮战烟”则通过“雪暴”与“冰河”的极境描写,反衬出军人的坚韧不拔。尤其“青山埋铁骨,碧血化疆边”一联,以“青山”对“碧血”,“铁骨”对“疆边”,工整对仗中见悲壮情怀,暗含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山埋忠骨”的原型意象。
2. 词作部分则呈现出与律诗不同的审美特质。《山花子》中“雪岭巍巍戍镇关,冰河铁腕护安天”以长短句交错的形式,模拟了边防巡逻的节奏变化;《临江仙》中“月寒窥壑寂,风啸撼千山”则通过拟人化的“窥”与自然力的“撼”,营造出边关冷寂而壮阔的意境;《翻香令》中“危崖畔,风嘶急,月寂寥、独步走边冈”通过三字句与七字句的交替,形成了节奏上的急促与舒缓相间,仿佛再现了边防行走的实际体验。
八、为当代英雄树碑立传
1. 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更在于其历史记录功能。诗人通过传统诗词形式,为当代英雄树碑立传,延续了中国文学“诗史”传统。诗词中反复出现的“勋章”、“红帜”、“授勋”等意象,将个人英雄事迹与建党百年这一历史节点相联系,使个体叙事融入集体记忆,形成了国家荣誉与个人牺牲的价值共鸣。
2.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马学林这组诗词成功实现了传统形式的当代转化。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格遵循,体现了对格律诗词传统的严谨与尊重;而对戍边军人这一当代英雄的歌颂,则赋予了传统形式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中国传统诗词在表现当代生活方面的持久生命力。
九、代表戍边军人的集体形象
1. 诗词中构建的“昆仑—雪域—边关”空间意象,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精神高度的象征。诗人反复强调的“铁臂护江山”、“肝胆映寒月”,将肉体存在的有限性转化为精神存在的不朽性。这种转化通过诗词的永恒形式得以实现,使陈红军的事迹脱离时空限制,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
2. 在这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维度的英雄形象:他是物理意义上守护边疆的军人,也是精神意义上民族脊梁的象征;他是具体历史时刻获得勋章的个体,也是永恒时空中被铭记的典范。通过诗词的艺术创造,陈红军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无数默默守护国家安全的戍边军人的集体形象。
十、美学与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
1. 马学林通过十首诗词的密集创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与军人意志的无比坚定形成对比;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价值的不朽性形成呼应;传统艺术形式的约束与当代英雄主题的表现形成张力。这些对立统一的元素共同作用,使这组诗词超越了简单颂歌的层面,成为具有深厚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
2. 通过马学林的这组诗词,陈红军的事迹得以诗化保存,成为流动的情感与永恒的精神,融入中国文化长河,持续滋养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戍边军人的描写没有停留在口号式赞颂,而是通过具体意象和场景呈现,使英雄形象可感可触。如“危崖畔,风嘶急,月寂寥、独步走边冈”(翻香令)这样的描写,既有真实性又有艺术性,让读者能够想象戍边生活的真实情景。
结语
这组诗词最终告诉我们:英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人在不平凡岗位上的坚持;勋章不只是金属制品,而是国家对个人牺牲的最高认可;诗词不只是文字游戏,而是民族记忆和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马学林的这组诗词,陈红军的事迹得以诗化保存,成为流动的情感与永恒的精神,融入中国文化长河,持续滋养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戍边英雄形象,通过古典诗词形式展现了现代军人的精神风貌。作品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又注入了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成为格律诗词在赞歌英雄气概方面的一个惊人的创新。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