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家梁时空笔记
文/魏志祥
【编者按】魏志祥老师的《晏家梁时空笔记》是作者站在周至县竹峪镇晏家梁观景台,举目四望,随之浮想联翩,通过丰富的联想,分别展开对终南山、鄠邑区渼陂湖、周至平原与塬区(含《长恨歌》《道德经》)、武功县历史遗迹与名人故事、杨凌农高会与现代农业示范园、扶风县法门寺与周原遗址、眉县眉坞遗址等的描写,时空跳跃极大,信息量极大,历史知识丰厚,其最鲜明的特质,是“时空交织”的叙事架构:作者立足观景台这一现代坐标,以“环望、远眺、俯瞰、遥望” 为动线,将周至、鄠邑、武功、杨凌、扶风、眉县六区县纳入视野——空间上是“一眼览尽六区县风华”的开阔,时间上则是从周天子车辇、李耳青牛、杜甫赋诗的古意,穿到西成高铁、基因编辑、wifi信号的现代,甚至让“西汉代田法”与“西北农林科大科研成果”跨时空对话。这种“站在当下望古今”的视角,让观景台不再是简单的观景地,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瞭望塔”,关中文明的“年轮”在此清晰可触。也就是说,作者以晏家梁观景台为“文明解码器”,将空间的广度与时间的深度拧成绳,在散文的笔墨里铺展了一幅关中大地的“古今交响图”,既有山水之灵秀,更有文化之厚重,读来如临其景,又似翻阅一部流动的文明史册。总之,这篇散文以小切口(晏家梁观景台)写大格局(关中文明),以诗意语言载文化重量,既让读者见秦岭渭水之“形”,更让读者悟千年文明之“魂”,展现了作者功底深厚的文化素养,很明显是对过去作品风格的极大突破和尝试!故而是一篇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深度的佳作。【编辑:纪昀清】
晨曦微露,我伫立在周至县竹峪镇晏家梁观景台的钢构扶栏前。极目四望,关中平原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胸中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发出“青山毓秀万丈文光辉邑里,渭水钟灵千重墨浪入画屏”的人生感慨。指尖抚过冰凉的金属栏杆,触感竟与史册扉页惊人相似。这座青铜色的现代建筑,虽在秦岭北麓落成不久,却因立于文明积淀深厚的土地之上,宛如一座时空瞭望塔,让人得以一眼览尽六区县的风华。
环望终南山,云霭如宣纸上晕染的墨迹,秦岭的褶皱里蛰伏着华夏文明的原始密码。云雾翻涌间,周天子车辇的鎏金轼木若隐若现,李耳骑青牛踏过的石径忽明忽暗。这座“父亲山”以母性的温柔,用七十二峪的潺潺溪流滋养着关中平原。山岚升腾之处,万千隐士的玄色衣袂似在云中翻卷,将“终南捷径”的典故化作山间一缕清风。
远眺东方秦岭脚下的鄠邑区,渭水如银练般缠绕着时光的经纬。渼陂湖垂柳的倒影里,杜甫登塔赋诗的身影与西成高铁流线型的车头交叠;古木掩映的重阳宫庄严肃穆,隐隐约约的都市楼宇如海市蜃楼。水面倒映的玻璃幕墙将晨曦切割成数码光点,而渭河始终保持着《诗经》时代的流速,粼粼波光似万千碎银散落,向着天际线延展,直至与云霭融为一体。
俯瞰周至的平原与塬区,恰似摊开的竹简,每一道沟壑都是大地书写的史诗。散落的村落并非随意泼洒的墨点,而是文明种子的精准落点。仙游寺青瓦院落里,仿佛仍回荡着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吟哦;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是世界优质猕猴桃基地的一隅。五千言《道德经》在楼观台诞生,成为世界最早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黑河水昼夜誊写着双重叙事:一脉滋养《长恨歌》的平仄,一脉灌溉“中国猕猴桃之乡”的商标。终南积雪宛如时间在群山之巅的固态存储,每当阳光洒落,便释放出盛唐的月光与宋代的梅香。
遥望东北方向,武功县的地平线浮动着汉隶碑影,汉唐遗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教稼台遗址的夯土层中,后稷教民稼穑的呼喊仍回响在漆水河畔;报本寺塔的飞檐下,苏蕙织就回文璇玑图的机杼声从未停歇,姜源水乡中苏武牧羊的故事历久弥新。当晨光斜射,城垣阴影在地面勾勒出消失的籀文,美阳关的记忆便在光影变幻中复活,凝成刹那的永恒。
目视正前方,杨凌的科技丰碑重构着时空维度。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多里,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被朝阳镀上金边,巍巍后稷塑像的青铜手掌托起基因编辑的麦穗,而阳光下的“冷却塔”,亦是杨凌示范区的地标之一。“农高会”的电子请柬飞向世界各地,多次成功举办世界农业科技最高级别的论坛。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玻璃穹顶下,西汉代田法的智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跨越时空对话,古老的二十四节气被编译成数据流,在智慧云图里孕育新的物候密码。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文明的生命力,从骨耜到无人机,改变的只是播种的方式。
凝目西北方向,扶风县法门寺的鎏金塔尖刺破晨雾,将佛陀舍利的光芒折射成八万四千种法门。周原遗址的倒影浸在金色麦浪里,恰似野河山景区浸入关中大地。周礼之乡是垂直的禅意,麦浪是水平的偈语。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仍盛满西周的月光,为“一带一路”的现代叙事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
放眼西部太白山下的眉县,眉坞遗址上地热蒸汽氤氲着三国故事,代代相传,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西汤峪温泉声名远扬,这里与周至并肩,共享“猕猴桃之乡”的美誉。高铁如银梭穿梭,高速恰是金龙腾飞,织就新的丝绸之路。
山风裹挟着洋槐花的清甜,在晏家梁的角角落落里酿成琥珀色的芬芳私藏。翡翠般的山峦被蓊郁植被层层浸染,宛如天地间遗落的半枚碧玺,折射出自然最澄澈的光芒。wifi信号与密林涛声波达成频谱和解。五彩斑斓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锦鸡,发出一阵阵长鸣,它的翠羽掠过监控镜头,将生物多样性报告写入云端,谱写着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优美乐章。
晏家梁的村落静卧其间,恍若隔绝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山风掠过发梢,将积压心头的烦忧、焦虑揉碎成飘散的云絮,恩怨、得失亦随之沉入时光的褶皱。立于观景台远眺,紧绷的神经在绿意中舒展,尘世纷扰皆化作山脚下缥缈的烟岚。
望着这方天地,忽觉一人独享这般盛景是种奢侈。指尖轻触屏幕,将眼前流动的山色录成视频,发给远方困于都市的友人,以解长久的挂念。岁月缱绻,葳蕤生香。风掠过钢构骨架的震颤,与深埋地下的黄土层共鸣,此刻方才领悟,这晏家梁观景台恰似文明的解码器。现代工业的金属脉络是当代的坐标,而地层深处的年轮里,镌刻着从蓝田猿人到杨凌农科城的文明密码,无声诉说着千年的岁月长歌。
偶遇杨凌作家李慧,她穿着布鞋,在观景台旁的土路上缓缓而行,灵感如泉涌。或许她的散文集《我从土中来》,正源于晏家梁的启迪。此刻,一群操着不同方言的文人墨客纷纷前来观景台打卡,吟诗作赋。秦岭的褶皱化作《史记》的书脊,渭河摊开成《水经注》的长卷,远处高铁线似一行狂草,在天地间书写新的《关中赋》。相视一笑间,我们都成了文明长卷上鲜活的钤印。
暮色四合,观景台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为文明史册点亮的阅读灯。城市光带是电子时代的河图洛书,乡村灯火是《诗经》里的点点流萤。在这光暗交织的时刻,晏家梁显露其形而上的真谛——既是空间的制高点,更是时间的瞭望塔。六区县风华不过是它翻开的经卷扉页,而真正的文明长卷,正在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持续书写。
【本文2025年5月18日发表于《三秦散文家》公众号】

【作者简介】魏志祥,陕西周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秦川文化》公众号平台副主编。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与散文集《乡愁的味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