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茶者,天地之精华,可以解渴,可助饮食,可修品性。
饮茶亦有道。
一口为喝,两口为饮,三口为品。
喝者,解渴也。其始于《说文解字》小篆,“㵣(kě)也”,指声音嘶哑,气竭声弱,读作yè。亦有人认为“喝”本义指口渴,后被“渴”取代。口渴即口发干想喝水,因而引申出声音嘶哑、喝水义。
饮字,始于甲骨文,形似人俯首捧尊就饮,即慢喝,此公共场合共饮之意。
品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三口叠加而成。三口为众,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可指代物品,也可象征人群。引申为动词,特指通过细致感官体验辨别品质。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品茶,轻啜慢饮,强调对香气、滋味、回甘的层次化感知,须不急不徐,平心静气,修身养性是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阴阳宇宙之道。
一口解渴自解,二口共饮有礼,三口养性,可自饮,可对友,此乃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