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载记忆,岸刻时光
——写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龚文瑞
上海,外白渡桥畔,我的脚下是见证了战火烽烟、时代变迁、城市巨变的苏州河。眼前的苏州河,柔柔地缓缓地汇入宽阔的黄浦江中。浑黄的浦江水吸纳了苏州河水后,裹挟着时光岁月,一刻也不歇地奔向吴淞口,最终融入大海的怀抱。
我不记得是第几次来到苏州河畔了,但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认识这条河。它的过往,它的内涵,它的呜咽,它的欢笑,总是让我思绪万千。近九十年过去了,这条河见过血与火,也倒映过霓虹与笑脸。水面上浮动着这个城市所有的记忆,从屈辱到挺立,像一幅缓缓铺开的画卷。
1937年秋天,炮火撕裂了上海的繁华。作为当时中国的“橱窗”,这座城市承受了日寇最猛烈的攻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是最好的物证,那座由几家银行共同修建的五层钢筋水泥建筑,在租界的边缘孤零零地矗立着,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据守在这座仓库里,以窗口为眼,以墙体为盾,在三面围攻的日军面前死守不退。枪炮声日夜不停,墙体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硝烟在四处弥漫,血腥味笼罩在静静的苏州河面上。后人说,四行仓库的弹孔,镌刻着抗战的荣光。其实,彼时,彼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抵抗,更何况这群热血壮士在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彼时,南岸的租界里,“观者如堵”。市民们自发用黑板画出日军进攻的路线,只为让对岸的守军打得更准些;年仅十四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抱着连夜缝制的国旗,在夜色和炮火中渡过了苏州河。当那面旗帜在仓库楼顶艰难升起时,两岸的欢呼声像海啸一般涌来。“中华民族万岁!”的呐喊穿透云霄,饱经磨难的国度不甘屈辱的民族气节在那一刻饱满得如这盈盈的苏州河水。都说上海人拎得清,凡事通透,他们深知那面旗绝不仅仅只是一块布,它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肯熄灭的信念呵。而这座坚固的银行仓库呢?也绝不仅仅只是堆放账本和抵押物的地方,那一刻它装下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
八年抗战,战争终于结束了。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打破了敌人“三个月亡华”的幻想,守住了最后的尊严。今天的苏州河岸,伤痕已被新生的城市肌理轻轻覆盖,战争的废墟上也长出了和平年代的花朵。
岁月流转,曾经被炮火划过的岸线,如今成了一条贯通城市的活力长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拆掉了围墙,二十七座老建筑一一呈现。这些中西合璧的文物和滨水步道连成一片,成了一条人人都可以漫步的人文步道。曾经工厂林立、船只拥挤的浑浊河水,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治理,终于重新变得更清澈了起来。而更上游新修的百合桥,则轻松连接起普陀和静安两岸。这座悬索人行桥呈现出“人”字形横跨水面,桥下的绿化带又巧妙地形成一个“合”字,让人听着这名字都觉得美美的。
假如说,黄浦江及两岸展示的是上海的经济活力,以及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之崛起姿态,那么,苏州河及两岸呈现的则是上海的怡人生态,以及惠及万户的天人合一之宜居胜境。黄昏时,我常看到白发夫妇倚着栏杆眺望,孩子们骑着自行车从专用道上掠过。临江的咖啡馆里飘出香气,单个或成双的男女在品啜着生活的惬意;市民食堂里总是漾着经久不息的烟火气,老人们在里面读书、说笑,声音漫过玻璃幕墙,和苏州河的水声交揉在一起……这片当年勇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被这样一幕幕的日常生活场景温暖着,海派的上海洋溢着一种无与言语的都市滋味。是啊,这些朴素而安详的人间烟火,何尝不是另一种壮丽?从列强割据的租界边缘,到人民共享的滨水空间,苏州河两岸的嬗变,无声地诉说着主权的回归,诗意地呈现人民当家做主、劳动创造并幸福生活的一片崭新天地。
顺着苏州河水向东望去,黄浦江东岸陆家嘴的天际线像一支如椽巨笔,用璀璨的灯光在初秋的夜空肆意抒写着这个时代的诗意想象。东方明珠塔已经立在那里三十多年,浑圆的球体在阳光下流光溢影。诚然,它不只是一座观光塔,而是早已融合演出、冰上运动、城市观光,演绎成了大上海的“城市客厅”,它以迎接世界的目光,每年迎送着近千万人在这里进出。它的旁边,是以螺旋姿态向上生长的上海中心大厦,和毗邻的金茂大厦等雄伟建筑一起,共同构就今日中国面向世界的“会客厅”。骄傲吧!当年谢晋元们用血肉之躯捍卫的国家尊严,如今通过这些上海建筑,向世界平静地诠释什么叫伟岸与雄起。上海,就像中国融入世界、又改变世界的一个缩影。
暮色渐深,我将目光收回,望向苏州河对岸。四行仓库墙上的那些弹孔,在射灯的照明下愈显清晰,像一处处绽放的伤口。显然,它们是这座城市无法磨灭的记忆符号,是战争刻在石壁上的永久印记。这面曾经见证过死亡与废墟的墙洞,如今成了人们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打卡之地。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见历史在弹洞间低语。我闭上眼睛,任河风吹过耳边。八十多年的时光呼啸而来:枪炮的声响、建设的轰鸣、城市的喧哗、市井的笑语……最后汇成了一首深沉而有力的岁月之歌。
是的,战争在四行仓库坚硬的墙面上刻下了无法消除的凹痕,而生活却在每一处历史的伤痕里种出了花。这或许就是上海,抑或是中国最深刻的隐喻——所有过去的沉重与伤痛,最终都化为了托举未来、拥抱世界的力量。
2025年8月21日于沪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