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闲习养慧有吟
文/唐朝风
漫拨弦丝邀月影,轻铺宣纸临阶。
烹茶细啜涤心霾。
不为生活计,但逐寸心谐。
常赋诗词添逸趣,闲庭听雨舒怀。
时光缓处悟真楷。
胸间涵雅韵,慧念自悠来。
2025.08.21.广州
作者简介
唐朝风,男,本名郑舒秋,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会员,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会广东分会会员。文字爱好者,文字爱好者,平日里喜欢诗词、歌词创作,有诸多作品见诸各类报刊杂志与网络平台,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体验。著有《临窗诗话》(现代诗卷及古体诗卷)、《临窗词话》等诗词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歌曲代表作有《相逢在翠岛》、《冬天里的羊城》、《逐梦追光》等。
《临江仙.闲习养慧有吟》赏析
《临江仙.闲习养慧有吟》这阕词,是诗人唐朝风阅读韦居养老师《写给迷茫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你》后的所思所想所悟。该词以“闲习养慧”为题,诗人通篇无生硬说理,却以闲雅场景织就心境,以细腻笔触藏悟思,如烹茶啜饮般,将“养慧”之理融于日常闲趣,读来清雅回甘,耐人寻味。
一、场景铺陈:以“闲”绘境,融情于物
上阕开篇即以三组具象闲习入笔,“漫拨弦丝邀月影”中,“漫”字见随性,“邀”字赋月影以灵,弦丝与清辉相映,漾出幽淡之境;“轻铺宣纸临阶”则以“轻”字承续从容,阶前铺纸,似与天地为案,尽显素净之态。二句一动一静,弦、月、纸、阶交织,先立“闲习”之骨架。
继而“烹茶细啜涤心霾”,将场景落到“茶”上——“细啜”是慢品,暗合“闲”之节奏;“涤心霾”则是神来之笔:“霾”非实指尘埃,而是喻心头烦忧、俗务纠缠,茶烟入喉间,烦忧似被涤荡,既呼应开篇清境,又为后文“心谐”“悟理”埋下伏笔,让“闲习”从“事”升为“养心”之途。
二、心境递进:从“逐心”到“得慧”,脉络暗合
上阕末句“不为生活计,但逐寸心谐”,以“不为”与“但逐”形成对比,直白却不浅露:前者点出对世俗功利的超脱(“生活计”即俗务奔波),后者落于“寸心谐”——不求大自在,唯求内心一寸天地的和谐,恰是“闲习”的初心,也为“养慧”定下“先养心”的基调。
下阕则承“心谐”再进一层:“常赋诗词添逸趣,闲庭听雨舒怀”,“赋诗词”是笔墨之闲,“听雨”是静观之闲,一为主动创作,一为被动感知,却同归“舒怀”——此时心境已从“逐心谐”的“求”,变为“自舒怀”的“得”,闲习带来的愉悦愈发自然。
至“时光缓处悟真楷”,词意再升:“缓处”是关键,既呼应“细啜”“闲庭”的慢节奏,更暗喻“慧非速成”——养慧从非急功近利之事,需在时光缓缓流淌中,于闲习里慢慢沉淀;“真楷”亦非实指书法,而是借“楷”之端正、本真,喻“返璞归真”的生活之理、内心之境,“悟”字则将“闲习”与“养慧”彻底勾连,让前文所有场景都有了落点。
末句“胸间涵雅韵,慧念自悠来”收束全篇,堪称“画龙点睛”:“涵”字极妙,非“藏”非“有”,而是“浸润”——弦、诗、茶、雨的雅韵,早已在胸中慢慢滋养、沉淀;而“慧念自悠来”,则以“悠来”呼应“缓处”,说明“慧”非刻意求来,而是雅韵涵养后的自然生发,既扣“养慧”之题,又回归全词“闲淡”本色,余味悠长。
三、炼字与韵律:细节见巧,声韵和谐
全词炼字精当,无赘语:“漫”“轻”“细”“缓”“悠”等字,始终围绕“闲”字铺展,让节奏如流水般舒缓;“涤”“涵”“悟”等字,则推动心境与悟思层层深入,一字便带起一层意。
韵脚严守《词林正韵》第五部(阶、霾、谐、怀、楷、来),平仄合规,读来音韵流畅,无拗口之感,声韵的和谐恰与词中“闲习”的从容心境相契,声情并茂。
四、主旨深味:于“无用”闲习中,见“有用”慧心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不将“养慧”塑造成高深道理,而是落于“无用之用”——拨弦、铺纸、烹茶、听雨,皆是看似“无用”的闲情,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滋养出内心的和谐、眼界的通透,最终让“慧念”自然生发。这恰是“养慧”的真义:慧不在远方,而在当下每一段闲习时光里,在每一次与自己、与天地的安静相处中。
通篇无一句谈“慧”之定义,却以全词场景、心境,将“闲习养慧”的道理说得通透,如饮清茶,初尝是闲雅,细品是深意。
(景连.2025.08.23.凌晨.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