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樊志刚《随感寄怀》:以诗为舟,载念佛心渡尘海
樊志刚这首《随感寄怀》以质朴笔触写尽人生况味,又以坚定佛心点亮超脱之路,字字皆从肺腑出,句句饱含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对极乐的向往,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释怀之作。
从内容脉络看,诗歌层层递进,将“困”与“解”的对照写得尤为深刻。前两联先绘人生窘境:“困守夕阳”“老病衰残”道尽岁月催人的无力,“业海沉浮”“客身无寄”点出轮回漂泊的孤独,把世人被生死、名利牵绊的“苦”直白剖开,让读者轻易共情这份对生命局限的慨叹。而后笔锋一转,以“弥陀慈悲愿门开”破题,将“一心念弥陀”作为解困之钥,从“苦纠缠”到“生极乐”的转折自然恳切,不故作玄虚,只以“一声佛号一声心”的具象画面,把念佛时的清净、“半枕清风舒莲梦”的安然具象化,让“往生极乐”的期许脱离空泛,多了几分可感的温暖。
从语言风格看,全诗不避直白,没有刻意雕琢的辞藻,“怎奈何”“无他计”“枉被牵”等口语化表达,似老者对坐闲谈,将对生死的思考、对弥陀的信赖娓娓道来,反而更显真诚。这种“浅白”并非浅陋,而是洗尽铅华后的通透——就像“茫茫业海坠沉浮”一句,以“茫茫”状业海之广,“坠沉浮”写挣扎之苦,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生命在轮回中的渺小与无奈,质朴中藏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是诗人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观照,也是对世人的善意提点:它不回避人生的“苦”,却更给出超越“苦”的路径。在“浮生暂短”的慨叹里,在“唯念弥陀”的坚定中,藏着一份历经世事沧桑后,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清醒认知与笃定选择,读来让人在感怀人生短暂之余,也能体会到一份“心有所寄”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