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话处暑
苏庆松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南宋诗人苏泂的诗直白道出暑后乍感清风的惬意和无比珍贵,成为传颂千古的节气名句。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元吴澄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在这个时节里,让我们走进古人所描绘的处暑诗词意韵中,仰望最高远的天,观赏最恬淡的云,感悟最温馨的情,触动最激扬的心……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一诗精准捕捉了暑气消退后的物候变化:高空中的云层幻化得稀薄、轻盈,丝丝缕缕地悠然流荡;拂拂凉风吹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池塘里碧波潾潾,水光潋滟,此时的荷花已凋零枯槁,莲蓬中结出乳白色的饱满莲子。诗人望着奔涌东去的曲江水,日复一日东升西落的太阳和眼前的青芜、红蓼沉思钩玄:那“朱颜”与“白日”所形成的生命有限性与时空无限性恰是哲学的对照,“青芜红蓼”的永恒与“人寿年光”的短暂构成震撼的蒙太奇画面,文学家不禁感喟物是人非,朱颜易逝,急景流年。醉吟先生的这首诗缘情体物,包孕哲理,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它启迪读者探赜索隐,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深刻思悟。
南宋吕本中在《处暑》诗中写到:“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廖廖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恋否,年丰粳稻香。”诗人身处江南,这个节令,南国正赤日炎炎,酷暑难耐,而千里之外的故乡早已是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孤寂的长夜里,吕本中辗转反侧,异国他乡,山长水阔,秋意姗姗;他遥念到故乡正“割稻陌阡车马驰。”,田野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故乡的怡人秋景、谷物的清纯气息、挥之不去的“上蒸下煮”,致使诗人起身踽踽独行,他犹犹豫豫,决定去留。此诗清丽自然,艺术手法新颖,从多个角度反映出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因此这期间食鸭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人们相互传递真情,祈愿无病无灾,福禄绵绵。《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那道“酒酿清蒸鸭子”不仅暗合时令,更通过饮食细节展现贵族生活的精雅考究。唐·无名氏《处暑食鸭乐》一诗描绘了好友相聚共宴美食的欢乐氛围:“处暑风凉鸭味鲜,金炉慢煮乐无边。宾朋围坐同欢享,胜过瑶台宴众仙。”精制的炉灶上,文火熬煮着味道鲜美、独特的鸭肉,馥郁的馨香满院弥散,听着咕嘟咕嘟的沸煮声,人们笑逐颜开,热气腾腾的烂熟的肉块端上了,亲朋好友杯觥交错,大快朵颐……处暑时节,有独具风味的佳肴美酒相伴,这不仅是味蕾之旅的享受,更是对惬意时光的体验、崇尚,这种美好的生活让人怡然自得,心向往之。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此时的雄鹰最能感知秋之肃气,它们更加迅捷地捕捉猎物,“俘获”的生灵先陈列为祭,而且雄鹰不杀有孕之猎物,这一行为被古人称之为“义举”;二候天地始肃,处暑后五日,万物开始萎落,大自然呈现出一片萧瑟之气,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季节的交替;三候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成熟曰“登”,元稹“气收禾黍熟”正是对第三候的诗意呈现,这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收获季节,我国是产粮大国,处暑中的这一候具有重要的农业指导意义。
宋代张嵲的处暑诗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四海犹多垒,馀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诗人浩叹天下狼烟四起,国家动荡不安,他时刻恫瘝在抱,但抱负难展,一事无成,该作透露出诗人对江山社稷的无比关切与忧虑,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处暑,是夏日的终章,也是秋天的序曲,它消退的溽热象征人生浮躁阶段的沉淀,它隐喻生命阶段成长的收获,在这个美好的时令里,愿你心如秋水长天,澄莹静美,在时光流转中,用心去体悟这份温馨,用诗词去记录这份感动,让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