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诗之美熏陶心灵之花
——读林伟健教授诗集印象
许映明
林伟健教授是一位在哲学、国学、文学有所建树的综合性资深学者。认识林先生十多年,多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知识渊博,满腹经纶,和蔼可亲的老师。笔者多年来,先后送《红楼探微》《共宴红楼最深处》《石头之子--胡文彬与红学》,笔者策划的《闲情雅集》等几本著作给林先生雅正。林先生也赠送《格言的力量》《岁月柔情》《文化价值论》等多部大著给我。
林先生自述他是一个优雅的读书人,确实如此,但必须加上一句:一位优秀的写书人,一位学者诗人,才恰切。新体诗也称现代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笔者认为,新体诗也好,现代诗也罢,它是文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语言艺术,其核心内蕴,自然是思想性、艺术性、抒情性。一首高格的抒情诗,除了心声与明志外,最常见的是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绽放心灵最纯粹的感情,若这样,诗内容才显得真实可信。因一个写诗者,将自己最真挚的感情与外部的意象,都融化于诗中,此才是撰写新体诗的佼佼者。
《季节穿越》《时光彩绘》《岁月柔情》是林伟健教授近几年先后岀版的三部新体诗集。然纵观林伟健先生三本新诗作,各种题材的创作,林林总总数百首新体诗。笔者读后,深受感动,也深感佩服与敬意。而作为哲学专业科班岀身的林先生,他撰写新体诗其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其清晰性与艺术性,基本都反映在他的诗之意象与美学之中,此是其善用逻辑思维的结果。在《时光彩绘》中,一首《关于诗的诗》 ,采用排比句与对称结构,引起笔者的重视与兴趣:
诗,是没有声音的
却能在人们心中回响
诗,是没有色彩的
但读起来却色彩斑斓
诗,是没有温度的
却能引燃熊熊的烈焰
诗,是没有表情的
但能使人们荡气回肠
诗,是没有形状的,
却能塑造起高大形象
诗,是文字的排列
但能成为无穷的力量
诗,是有声的默然
诗,是无声的呐喊
诗,是诗人情感再现
诗,是诗人热血满腔
生活,有诗就不会苟且悲观
人生,有诗就有希望的远方。
林先生上述这首“关于诗的诗” 写得非常精彩,其丰富的想象力,将新体诗的意境,推向诗的多维空间,让新诗之美,熏陶心灵之花,奏响心弦之音。林先生作为学者诗人,其修辞突岀感情,強化诗的魅力。此不得不说,林先生这首“关于诗的诗”结构对称,节奏上重复与递进,从整首诗的结构、布局、文学艺术来看,笔者这里只举这首诗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对比——分别从听觉(声音/回响)和视觉(色彩/斑斓)切入(其余八段诗类推),由此可见林先生其诗突出诗歌超越物理限制的感染力。然林先生这首“关于诗的诗”整整十句排比句,其诗情的投射与绽放,唤醒人们心中的共鸣,让读者明明白白,读懂诗的意象与诗的美学特征,使诗的艺术语言,从表象至心灵得到充分的绽放。此便是林先生的《季节穿越》《时光彩绘》《岁月柔情》三部新体诗集数百首新体诗的总体魅力所在。
因篇幅关系,笔者原本还有许多话要讲,只好就此截住,文末分享林先生一首《我的诗意和远方》的新体诗结篇如下:
我的诗意和远方
林伟健
雾里看山,
山色空蒙,
四顾彷徨。
透过空蒙是浪漫,
极目远眺,前面
就是诗意与远方。
这诗是朦胧诗,
含蓄,饱含哲理,
无人能参透,意味深长。
这远方一片雾茫茫,
似乎是真理迷离,
而穿越时空的是我的目光。
雾里的山路,
崎岖漫长,
在诗的纠缠中通向远方。
山里的云烟,
起伏、漫卷、飘荡,
把朦胧的诗意飘到天上。
微风细雨中,
我的诗如山花璀璨,
发散着优雅和力量。
雾里看山看水看花,
隐约中云烟出现的妙曼女郎,
恰是美好景象让我凝固目光。
如梦如幻,真切辉煌。
既是当下,又是将来,
更是我的诗意我的哲学我的远方!
作者简介:许映明,笔名日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专著:诗词本《红楼探微》、散文本《红楼随笔》、与马雪芬合著章回小说《红楼补梦》、评点本《共宴红楼最深处》、传述本《石头之子--胡文彬与红学》,策划诗歌词赋《闲情雅集》。著作、红学评论、文学艺术评论等文章共两百多万字。作品散见《博览群书》、《华夏》、《问红》、《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西部时报》、《中华英才》半月刊网、人民日报艺术网、北美红楼梦学刊、搜狐网、《古代小说研究》,百道网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