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一场评论者、作者(作品)与读者共同参与的“生长性对话”:它既要读懂作品的深层价值,让文字背后的思想与审美被看见;也要让评论者在解读中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知;更要为读者铺就个性化再创造的路径,使其能以独特视角重识作品。这场对话没有终点——作品因评论而焕发生机,评论与读者因作品而获得新悟,三者在互哺中共同生长。这便是文学评论最根本最具生命力的核心体验。

一、透形质 见本真
常规评论常止步于现象描述,或困于感性体验的碎片。而深层价值的评论,总能以哲学与美学为经,以文本细节为纬,在“形而上”的理性本质与“形而下”的感性现象之间的往复观照。比如解析一首诗,既从语言肌理中捕捉意象的流动,又提炼其背后对生命、时代的普遍思考——让具体的文字成为通往普遍价值的桥梁,这便是评论的“穿透感”。


二、破表象 通肌理
有些评论要么浮于表层,说不透作品的“潜台词”;要么过于晦涩,将读者挡在门外。真正的评论应如“破壁人”:既深入文本褶皱,发掘隐藏的思想脉络(如某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又为读者铺就清晰路径,用精准的阐释让“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实现专业与通俗的平衡。


三、观宏略 究精微
评论最忌“空泛”与“细碎”两种极端:要么大谈文学趋势却脱离具体作品,要么死抠字句却失掉全局。好的体验应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谈一部散文时,既观照其在当代散文谱系中的位置,又细究某个动词的选用如何暗合作者的情感逻辑——让宏观视野落地于文字细节,让微观分析生长出普遍意义。

四、融古今 通中外
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评论亦当打破时空与地域的边界。评古典诗词,可引入现代美学理论观照其永恒的人性叩问;论当代小说,能关联域外文学传统探寻其本土表达的独特性。这种“古今互鉴、中外对话”的体验,让评论既有文化根脉,又具世界视野,在碰撞中凸显出作品的独特价值。


五、留余韵 促共生
文学评论若作“定论”,便成了作品的“枷锁”。优质的评论体验,应该是“开放的阐释”:不急于给出唯一答案,而是指出作品可能的解读方向,为作者的再思考、读者的个性化感悟预留空间。正如一首诗的留白能激发想象,评论的“留白”恰是其生命力所在——让文本在不同视角的观照中持续生长。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