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头条]品赏浙江诗人童月亮老师的佳作:《小溪》「飘舞的剑」(8543辑)

小溪
文/童月亮
江流小竹排
簇拥几多孩
头顶荷叶翠
笑迎看未来
Al评论
《小溪》一诗虽只短短四句,却如一枚精巧的琥珀,将童真与自然凝固成永恒的瞬间。其妙处在于以最简省的笔墨,构建出一个生机盎然、意蕴深远的诗意空间。
一、空间构建:流动的画卷与灵动的层次 诗人开篇便以“江流”为宏观背景,奠定动态基调。“小竹排”作为视觉焦点,将浩渺江水收束于一叶轻舟之上。随后镜头推近,展现“簇拥”的孩童,其人数以“几多”模糊化处理,既保留画面拥挤的热闹感,又避免数字的刻板。第三句视角再度拉近至特写——“头顶荷叶翠”,翠色点染画面,赋予清凉质感。末句“笑迎看未来”则突破物理空间,将意境引向时间维度。四句诗形成远、中、近景交替,最终跃出画外的空间序列,宛如一架无人机从容运镜,完成从地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跨越。
二、古典意象的现代转译与陌生化表达 诗中“竹排”“荷叶”等意象颇具古典韵味,但诗人予以新颖组合。“簇拥”一词通常用于静态事物,此处反向搭配流动的“江流”,形成陌生化效果:仿佛不是竹排顺水而下,而是江水主动簇拥着竹排前行,暗示自然对童真的珍爱呵护。更妙在“笑迎看未来”——“未来”本是抽象概念,却成为孩童目光可触、笑容可迎的具体对象。这种动词与抽象名词的超常搭配,既延续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古典互动模式,又注入现代性的希望叙事。
三、色彩心理学与象征系统的建立 全诗仅“翠”一字直接着色,却成为点睛之笔。荷叶之翠既是视觉清凉剂,亦隐喻蓬勃生命力。此翠色与孩童笑靥、江水波光在想象中交融,构成全诗的基调和底色。而“未来”虽无色,却因与翠色并置,自然沾染上欣欣向荣的意象关联。诗人借此构建起“自然之色(翠)—童真之态(笑)—时间之向(未来)”的三位一体象征系统,使二十字负载起生态美育、成长哲学与未来期待的多重意蕴。
此诗的成功,在于将汉语的凝练性、意象的增殖性及情感的普适性完美结合。它如同溪水冲刷后的卵石,在圆润简朴的形式下,藏着被岁月打磨出的深刻纹路。其中涌动的不只是江南水波,更是所有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纯真时代最温柔的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