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至,暑气未消,阳光依旧把柏油路晒得发软。傍晚暮色四合时,镇文化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一场文艺展演的喧闹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我寻了个前排的位置坐下,看着台上各村陆续上演的抗战情景剧,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激动。
当上演《地道战》时,舞台上的情景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随着剧情推进,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约莫七十岁的农村大姐,中等身材,微胖的身形在舞台上却异常灵活。短短几分钟的戏里,她竟接连变换三个角色,每个都演绎得活灵活现,让台下观众看得入了迷。
她先是身着蓝灰八路军服,她昂首挺胸手持冲锋号举至唇边,眼神坚定如磐石,号声响起的瞬间,她眉头微蹙,脖颈用力前倾,仿佛要将所有力量都倾注在这声冲锋的号令里。紧接着,她快步退至后台,再登场时已换了粗布农民装,藏青色的短褂沾着“泥土”,背上的帆布包鼓鼓囊囊。她弓着腰在舞台上穿梭,时而停下侧耳倾听,时而用铁锹在地上快速“埋雷”,眼神里的警惕与机敏,让观众仿佛真的看到了当年支援前线的农家人。

最令人叫绝的是她扮演的日军角色。不过分把钟的功夫,她已换上卡其色的军装,腰间系着皮带,脸上虽无化妆,却凭着眼神和神态的变化,将侵略者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眉头拧成疙瘩,眼神像淬了冰般锐利,走路时故意挺着肚子,每一步都带着嚣张的气焰。当她对着“村民”厉声呵斥时,嘴角撇向一边,连眼角的皱纹都透着不耐烦,台下观众不由得发出阵阵低呼。
三个角色接连登场,每次换装不过一两分钟,却个个形神兼备。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么短的时间,她是怎么完成全套服装更换的?
演出一结束,我便快步走向后台。只见那位大姐正和队友们一起收拾道具,她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军靴的鞋带松了也顾不上系。“大姐,您演得太精彩了!”我走上前去称赞道。她转过身,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用袖子擦了擦汗:“让你见笑了,都是瞎琢磨的。”
攀谈中得知,她叫何秀英,是八大家社区的居民,今年已经73岁了。“这戏排练的时候,有两个角色年轻人要么放不开,要么演得太夸张,总找不到感觉。”何大姐一边叠着戏服一边说,“我寻思着自己年纪大,经历得多些,就主动把这三个角色都接了过来。”
可难题也随之而来:其一,她大字不识一个,所有的台词表情都得靠自己琢磨,为了找准日军嚣张跋扈的神态,她对着抖音里的历史影像反复揣摩,眼角的皱纹都练得比往常深了几分;其二,三个角色需要连续上场,中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换衣服。何秀英灵机一动,想出个“笨办法”——把三套戏服从里到外层层套在身上。“八路军服、农民装、日军军装。”她指着叠好的三套衣服给我看,“换角色的时候,只需脱掉外层衣服就行,省了不少时间。”

“大伏的天气闷热难耐,三套衣服穿在身上,就像裹着棉被,排练的时候,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淌,后背的衣服能拧出水来。”何大姐笑着说,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有时热得实在受不了,队友们都劝她别这么拼,可她总说:“这点苦算啥,当年打鬼子的时候,先烈们受的苦比这多百倍千倍。”
谈及坚持的缘由,何秀英的眼神变得格外郑重。“我打小就听我爹讲抗战的故事,他说当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参军了,妇女们就组织起来送粮、放哨、救伤员。”她轻轻抚摸着戏服上的纽扣,“那些牺牲的人,连好日子都没过上。现在我们能站在这儿演戏,就得把他们的故事演好,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晚风带着夏末的热气拂过广场,何大姐将叠好的戏服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里。我望着她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了:那些舞台上的精彩瞬间,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戏服里,藏着的是一位普通农村老人最朴素也最滚烫的爱国情。这份情感不用豪言壮语修饰,不用刻意渲染,却在层层叠叠的戏服中,在反复琢磨的神情里,在满头的汗水间,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作者简介:汤静,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人,中共党员,曾任村干部和县、镇人大代表,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沿海湿地》公众号主编。有多篇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平台和《盐城晚报》《灌河文学》《乡土文学》《射阳日报》《响水日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与网络,并多次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