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重游记文/蓝夜(江西玉山)
车轮碾过八月的热风,再次停在普陀地界时,十余年的光阴像被海风揉碎的浪沫,忽而就漫了满眼。记忆里疏朗的轮廓,早已被繁华晕染得稠密——人文建筑挨挨挤挤地漫过街角,倒比当年多了几分烟火气的热闹。
午后三点的阳光斜斜切过舟山e家民宿的窗棂,稍作歇脚便奔向乌石塘。四十元的门票里,藏着一滩被鹅卵石铺满的浪漫:海浪卷着碎银般的光扑上岸,鹅卵石在脚下咯吱作响,混着咸湿的海风,是独属于海岛的絮语。堤坝那头藏着孩子们的欢腾,人造游乐园的笑声漫过滩涂,与海波的絮语叠成二重奏。十二人的脚印在鹅卵石上叠了又叠,两小时的光阴溜得飞快,只是离场时八元的停车费,像一粒硌在鞋里的沙,让人忍不住皱了皱眉。
次日的晨光里,车朝着普陀山的方向驶去。码头的停车场早已成了密不透风的沙丁鱼罐头,只好把车泊在临时的沙石地上。二百三十元的门票攥在手里,沉甸甸的是对信仰的敬意,可离场时四十元的停车费,却像给这份敬意添了道浅浅的折痕——这般直白地赚游客的钱,总让人觉得少了几分禅意的从容。
码头的人潮比记忆里汹涌百倍,排队的长队蜿蜒如蛇,倒比火车站更添几分急切。十年前的稀疏冷落恍若隔世,如今攒动的人头里,藏着的是人们愈发浓厚的旅行热望。游船破开莲花洋的波心,远远便望见南海观世音的身影,在水雾里若隐若现,像从千年前的画卷里走出来的慈悲。
登岛后直奔索道,七十元的往返票载着人往云端去。慧济寺的林荫道是天然的凉棚,凉风卷着草木香漫过来,瞬时驱散了暑气。佛顶顶佛的石碑前,游人举着相机争相留影,镜头里框着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对好运的殷殷期盼。寺内的佛像垂眸而立,衣袂间似有千年的风霜,旁边店家的商品琳琅满目,倒也不显得唐突——人间的烟火与佛前的清供,原是可以这般和谐共存的。
沿石阶下山时,才懂什么叫“步步皆修行”。石阶在脚下绵延如带,走得久了,双腿便开始打颤,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沿途的香火味若有若无,同行者捧着三支香,在佛前深深一拜。其实礼佛本在心,不在那三支香的形式,可往来的香客里,谁不是怀着满腔的虔诚?千般面孔,万种祈愿,都在袅袅香烟里,化作了对生活的温柔期许。
法雨寺藏在光熙峰南麓的山坳里,像被群山轻轻拥在怀里。背靠山峦,面朝千步沙,左侧的慈云潭映着天光,右侧的沙滩衔着碧波,真应了那句“海天佛国藏幽境”。沿石阶而下的人多从侧门入寺,仿佛这样便能悄悄叩开千年的山门。
这座“皇家寺院”的规制里,藏着太多惊艳的细节:康熙御书的“天王殿”匾额在阳光下泛着光,弥勒佛的笑里能盛下整个尘世的烦忧;玉佛殿的九龙壁是刻在青石上的惊涛骇浪,十二条龙在浮雕里腾跃了百年,鳞片上还沾着时光的釉彩——这可是与北京故宫、北海公园齐名的三大九龙壁之一,指尖拂过石壁时,仿佛能触到龙鳞的冰凉。大雄宝殿的黄色琉璃瓦在普陀山是独一份的贵气,殿内“横三世佛”的金像高七米,法相庄严得让人不敢高声语,梁枋上的彩绘却热闹得很,“二十四诸天”“海岛观音”的故事在色彩里流转,技法精湛得像把整个佛教的星河都铺在了木头上。最高处的藏经楼里,《大藏经》的纸页间藏着千年的墨香,历代高僧的墨宝在时光里晕染,每一笔都藏着修行的痕迹。
离开法雨寺时,双腿仍在微微发颤,好在下山的候车点有份贴心——黄色的小型客车能载二十三个人,十元一位,顶棚挡住了烈日,冷气喷雾丝丝缕缕地漫下来,比码头仅有几顶凉伞的窘迫,实在好得太多。车过紫竹林,南海观世音的雕像便撞进眼帘,白裙在风里轻轻扬起,像要拥住整个莲花洋。
洛迦山在普陀山东南端静卧,与本岛隔了3.5公里的碧波。从海上望去,那舒缓起伏的山体像一尊巨大的卧佛,葱茏的植被是他的袈裟,浪涛拍岸的声息,是他千年未醒的梦呓。佛教里的“南海”原不是地理概念,而是观音菩萨的清净刹土,古人称这里为“普陀洛迦”,说这是观音常住的道场——洛迦山便是这道场里最温柔的褶皱。
岛上的寺院塔幢都浸着观音的慈悲:圆通禅寺的古樟遮天蔽日,赵朴初题写的“圆通宝殿”匾额在光影里浮动,观音立像的目光里盛着普渡众生的温柔;妙湛塔的白塔在阳光下泛着玉色,27.6米的高度里藏着“圆满清净”的寓意,塔内的观音舍利,是时光也偷不走的虔诚;1993年建成的洛迦灯塔高67米,夜间的光可照数海里,既是航船的指引,也是观音慈航普度的象征。就连“仙桥”与“水晶宫”的天然洞穴,也被附会成观音修行的痕迹——仿佛这岛的每一块石头,都浸着慈悲的法喜。
入口处六元的香花券,是十余年未变的规矩。我们自带了整桶的香,却仍要为这张薄薄的纸买单,否则便进不了这扇门。望着券面上模糊的花纹,忽然想起十年前也是这般,彼时的香花券或许早已化作尘泥,可这日复一日的收入,该是怎样一笔沉默的数字。
站在南海观世音的塑像下,仰望着她面朝南海的身影。千百年的风从她肩头掠过,千百年的浪在她脚下翻涌,她看过多少朝代更迭,多少人来人往?那些藏在人间褶皱里的悲欢,那些刻在岁月肌理上的秘密,是否都被她的目光一一收纳?
风穿过衣襟时,忽然懂了:洛迦山的观音信仰,原是与时光一同生长的。唐代以前的传说像颗种子,在宋代至明清的雨露里抽枝,到了近代,“朝普陀必朝洛迦”的习俗让它长成了浓荫——这“圣地中的圣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无数人用虔诚与期盼,共同垒起的精神家园。
下山时回望,洛迦山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柔和,像被暮色浸软的宣纸。那些关于门票与停车费的微词,早已被海风卷走,留在心底的,是石阶上的汗滴,是佛前的香火,是观音像前那一眼千年的凝望——原来有些风景,真的会在时光里,酿成更醇厚的滋味。
2025.08.21
简介:陈志明,笔名蓝夜,教师,玉山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上饶市作家协会、江西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方品语亭诗社副主编,江州文学副主编,诗潮流现代诗歌版主,诗歌中国、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作品散见于绿风诗刊、诗选刊、东方诗词等。
主播简介:东方《品语亭》诗社金牌主播喻芳,热爱生活,喜欢朗诵,开朗大气,通过朗诵让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