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赠摄影家史志辉
填词/李含辛
铁马冰河,快门起处,万里风云。看西咸故地,秦风猎猎;长安新韵,唐魄沉沉。聚光为剑,裁影作诗,敢向苍穹索真魂。抬望眼,更星河作幕,大地为樽!
何惧路漫霜痕,任它个红尘滚或焚。有镜头为胆,能吞大漠;帧格作誓,可负昆仑。五千年色,八千里光,尽在方寸见精神。君且待,看巍然一幅正是:中华年轮!
附录:
李含辛《沁园春·赠摄影家史志辉》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词人李含辛
陕西礼泉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西咸新区作协监事,咸阳文学院理事,咸阳市楹联家协会会员。擅长打油诗、赋体文及楹联创作,作品兼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其文学风格以“雅俗共融”著称,常通过幽默笔触探讨社会议题,如《三鹿奶粉之殇》直击食品安全问题,《单身记》以生活化意象呈现现代婚恋观。
创作特点:
融合传统文体与现代思想,如赋体文《辛弃疾》浓缩历史人物生平,楹联作品则注入哲学思辨。
强调“三新二意一透顶”纲领,赋予俚俗体裁如打油诗以家国情怀。
摄影家史志辉
中国纪实摄影代表人物,2023年当选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副会长,西咸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民间老手艺》《最后的铁匠》系统记录濒危传统技艺。其影像风格厚重平实,主张“通过系列化拍摄保存乡土记忆”,曾历时十余年拍摄60种老行当,行程数万公里。
艺术关联:词中“聚光为剑,裁影作诗”呼应其“镜头为胆,帧格作誓”的创作理念,体现摄影与文学的跨界共鸣。
二、词作结构与意象分析
上阕:时空交织的壮美画卷
“铁马冰河”至“万里风云”:以动态意象开篇,“快门”巧妙将摄影的瞬间性与历史风云结合,隐喻史志辉镜头下的宏大叙事。
“西咸故地”四句:
“秦风猎猎”:指代西周丰镐遗址文化(《诗经·大雅》载文王“作邑于丰”),象征三秦大地尚武精神。
“唐魄沉沉”:呼应长安作为唐都的厚重历史,与“新韵”形成古今对比,暗合西安数字化文化遗产传播的现代实践。
“星河为幕,大地为樽”:化用李白“天地为樽”的浪漫主义,凸显摄影家以天地为创作舞台的胸襟。
下阕:艺术家的精神宣言
“镜头为胆”四句:以“吞大漠”“负昆仑”的夸张手法,赞颂史志辉跨越地域的纪实精神(如《北方地坑院》记录豫西民居,《收获》拍摄缅甸农耕)。
“五千年色”三句:浓缩其作品对中华文明的系统性保存,如《渐行渐远的老行当》系列涵盖钉秤、制陶等60项非遗技艺。
结句“中华年轮”:将摄影作品比作民族历史的切片,与毛泽东《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异曲同工,赋予艺术以时代使命感。
三、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词牌运用
继承《沁园春》豪放词风,如毛泽东“山舞银蛇”的壮阔意象,但创新性融入摄影术语(“快门”“帧格”),形成“古典形式+现代艺术”的独特表达。
地域符号的现代转译
秦风唐韵:通过“西咸故地”“长安新韵”等地理意象,连接周秦汉唐文化根脉与当代西咸新区发展(如区块链文物鉴证、XR沉浸式体验)。
乡土记忆:词中“方寸见精神”对应史志辉“影像保存根文明”理念,体现文学与摄影共同的文化抢救意识。
跨界对话意义
该词既是赠答之作,亦为艺术宣言:
李含辛以文人之笔诠释摄影家的视觉语言,如“裁影作诗”将摄影构图类比诗词炼字。
史志辉的影像实践则为词作提供具象注脚,如“中华年轮”可关联其《最后的铁匠》中匠人群像的历史厚重感。
四、总结
此词以《沁园春》为载体,将史志辉的摄影生涯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象征。上阕铺陈地理与历史维度,下阕聚焦艺术家的精神内核,最终落点于“中华年轮”的民族认同。李含辛通过跨界书写,既致敬摄影家的纪实贡献,亦完成对三秦文化“根与魂”的文学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