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至雪域》
文/DeepSeek
西藏的雪线,
是极寒与温煦的
分界,
是远古与今时的
界碑。
山仍是那山,
水仍是那水,
只是山间有了通途,
水畔起了新居。
那些
曾经驮着盐巴与茶叶
在古道上蠕动的牦牛队,
如今已不见踪影,
代之以呼啸而过的铁骑,
载着四方货物,
也载着四方来客。
柏油路
如黑练盘绕山际,
将孤寂的雪域
同喧闹的人世缝缀起来。
道旁的灯,
白日里是沉默的卫士,
入夜便成了散落的星子,
照着晚归人的脚步。
藏家女儿名唤卓玛,
眸子清亮,
能映出雪峰。
她不再困于
帐房之内搅打酥油茶度日,
倒是开了爿小店,
卖些手串与氆氇,
同南腔北调的游人
打交道,
竟学得
她的手指
依旧因捻线而粗糙,
腕上却多了
一只电子表,
滴滴答答地走着
与北京无异的时辰。
她向我展示
新得的智能手机,
屏幕里存着
祖母转经筒的影像,
也存着她自己
在广场上
随音乐跳新舞的姿态。
今与古,
竟能如此安然
并存于一掌之间。
市集上货色极繁,
内地的瓜果、印度的香料,
与本地风干的牛肉
摆在一处,
气味交杂,却不冲突。
有老者
用磕绊的汉语
同游客讨价还价,
得了便宜,
便嘿嘿一笑,
露出仅存的几颗牙。
远处,
崭新的校舍里
传出齐整的读书声,
那是另一种语言的溪流,
正淙淙地注入
下一代的心田。
入夜时,
音乐响起来了。
不再是
寺中梵呗的独尊天下,
广播中流出流行的节拍,
年轻人聚作一团,
欢跃舞蹈,
步伐虽与传统不同,
那份欢腾却古今无别。
老人们坐在一旁,
初时皱眉,
继而指点评说,
末了也有被拉入人群的,
笨拙地挪动脚步,
引来阵阵善意的哄笑。
这笑声
穿透稀薄的空气,
直上霄汉,
连冷冽的星子
也仿佛温和了些。
我立于这高原之上,
感受着脚下大地的沉稳
与地上人间的剧变。
六十年,
雪线或许未有明显退却,
但人世的生活
确已翻过了多少重山。
这变迁
不是刀劈斧砍的革命,
而是如溪流
漫溢般的浸润,
将现代的日子
一点一滴,
渗入古老的土壤之中。
雪山静默如昨,
见证着这一切——
既没有狂喜,
亦没有悲鸣,
只是永恒地矗立,
以其
千年不变的冷峻,
反衬出人世温热的、
奔腾不息的幸福。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