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五张桂梅》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2日
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张桂梅的名字已然成为一种精神符号。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运用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等多种古典体裁,从不同维度构建起张桂梅的立体形象。这组创作于2025年8月22日的系列作品,既是对"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礼赞,更是对一种教育精神的诗学诠释。
一、多维视角下的精神画像
1. 十首诗词通过不同韵部(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体裁形式,构建了丰富的叙事层次。七律的庄重典雅(如"燃灯大爱映红天")、五律的凝练劲健(如"卓越耀东方")、词牌的婉转流动(如"烛影滇云卌载燃"),共同织就了张桂梅的精神图谱。
2. 诗人刻意选择多元韵部:下平声一先韵的开阔明朗("天""年""川")、上平声四支韵的细腻绵长("熙""奇""痴")、下平声七阳韵的洪亮昂扬("霜""冈""光"),通过音韵本身的特质暗示人物的不同面向。这种形式上的精心设计,使十首作品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诗学建构。
二、意象系统的象征维度
1. 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构成独特的象征系统。"烛光"意象贯穿所有作品("燃灯""烛影""焚膏"),既是对传统"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意象的继承,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烛耀滇西四十霜"中的"烛"已不仅是奉献的象征,更成为照亮贫困山区女性命运的实际光体。
2. "梅"意象的运用尤具深意。"雪岭梅红吟血泪""雪蕊炼奇英"等句,将张桂梅姓名中的"梅"字与其实际经历相融合。梅花傲雪的特性暗合其在病痛中坚持办学的坚韧,而"红梅"的色彩又与其共产党员身份形成隐喻关联。这种双关修辞使自然物象获得人格化特征。
3. "凤"意象的反复出现("千双凤翼出云川""万壑响书弦")构建起另一重象征维度。凤凰作为传统祥瑞,在此转化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山区女孩形象。"凤翼出云川"既是对女高学生飞出大山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教育赋能女性的诗意礼赞。
三、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1. 诗词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叙事,展现张桂梅事业的宏大意义。"廿载霜风凋鬓雪"与"四旬载雪沁梅香"形成时间纵轴,强调其四十载坚守的漫长历程;"千山嶂锁书声破"和"万仞云开凤藻驰"构建空间横轴,展现教育突破地理阻隔的力量。
2. 这种时空交织在"痼躯撑起寒门业,纤手扶摇岭月圆"中得到完美融合。身体与山川的尺度对比(痼躯/寒门业、纤手/岭月),通过"撑起""扶摇"等动词产生奇妙的张力,将个人微力与宏大事业形成诗学关联。
四、身体书写的疼痛美学
1. 诗词对张桂梅身体的描写构成独特的疼痛美学。"痼躯""病骨""纤手""霜鬓"等意象反复出现,但始终与"铁肩""炬火""永明"等强意象并置。如"病脊撑黉宇"中,"病脊"的脆弱与"撑黉宇"的强力形成剧烈反差,这种反差恰恰凸显其精神强度。
2. "雪岭梅红洇血泪"是这种美学的集中体现。将病痛带来的身体痛苦转化为梅花染血的审美意象,既避免直白叙事的平淡,又通过诗化表达增强感染力。"洇"字的运用极见功力,既暗示缓慢渗透的持久痛苦,又暗合水墨晕染的艺术效果。
五、教育事业的史诗表达
1. 诗人将个人事迹提升至史诗高度。"华甸芬芳桃李硕"喻示教育成果的普遍性,"千峰扶凤翼"象征自然山川对人类事业的支持,"乾坤共朗清"更将意义扩展至天地维度。这种层层递进的表达策略,使个人故事获得历史性意义。
2. "星勋耀彻百年篇"是点题之句,将"七一勋章"与建党百年关联,把个人荣誉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勋章灿若星河永"的比喻,既保持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星河喻永恒),又赋予时代特色(勋章为现代荣誉制度)。
六、古典形式的现代转换
1. 这组诗词的成功在于对古典形式的现代性转换。诗人用传统体裁表现当代题材时,巧妙处理了语汇更新问题。"黉宇"(校舍)、"凤藻"(优秀文章)等古典词汇与"勋章""寒门"等现代词汇自然融合,形成既古雅又当代的语言特色。
2. 在结构安排上,诗人遵循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规律,却注入现代精神。"燃灯大爱映红天"以宏大意象起兴,"矢志深山不计年"承接以具体事业,"痼躯撑起寒门业"转入细节描写,"殊勋卓越耀人前"收束于时代意义。这种传统结构与现代内容的结合,使诗词既有古典韵味又具现代气息。
七、精神高度的艺术升华
1. 最终十首诗词共同完成了精神高度的升华。从个体奉献("独执一星光")到普遍关怀("映照人寰第一祥"),从具体事迹("万日撑开云嶂路")到象征意义("梅魄照山川")十首诗词构建了逐层上升的意义阶梯。
2. "春蚕志永镌"化用李商隐名句而翻出新意,将瞬间的"丝方尽"延伸为永恒的"志永镌";"丹心光耀云寰"在发展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基础上,将历史维度扩展至宇宙尺度。这种对古典意象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精神获得当代诠释。
八、律诗工笔:多维塑造的崇高形象
1. 五首七律与三首五律构成了诗词集的主体,诗人通过严谨的格律形式,精心刻画张桂梅的立体形象。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从不同韵部的声韵特点出发,营造出各异的情感氛围。
2. 第一首七律以“燃灯大爱映红天”开篇,奠定全组诗词的核心意象——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烛光精神。“廿载霜风凋鬓雪”与“千双凤翼出云川”形成强烈对比,二十年的风霜染白双鬓,换来的却是千百学子如凤凰出岬般飞向广阔天地。颔联“痼躯撑起寒门业,纤手扶摇岭月圆”更是以病弱身躯与巨大成就的悬殊对比,凸显其精神的伟大。
3. 第二首七律转向内在精神挖掘,“痼疾难移鸿鹄志,素襟犹抱杜鹃痴”运用鸿鹄与杜鹃的双重意象,既表现其志向高远,又暗含杜鹃啼血般的奉献精神。而“千山嶂锁书声破”中的“破”字力透纸背,再现了张桂梅打破山区教育困局的艰难过程。
4. 五律作品则更加凝练,“沥血雕霜鬓,焚膏铸铁肩”十字中,“雕”与“铸”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将岁月沧桑与意志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千峰扶凤翼,万壑响书弦”则以壮阔的山水意象喻教育成果,使个人事迹具有了史诗般的恢宏气势。
九、词体写意:情感世界的深度开掘
1. 四首词作分别采用《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不同词牌,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与词律的变幻,深入表现张桂梅事迹的情感维度。《山花子》上片“烛影滇云卌载燃,霜丝织就凤飞天”将时间维度拉长,四十载如一日坚持的形象跃然纸上。“雪岭梅红洇血泪”中的“洇”字尤为精妙,既暗合墨染纸笺的教育意象,又暗示心血浸润的付出过程。
2. 《临江仙》下片“四十年光撑黉宇,丹心光耀云寰”以数字入词,平淡中见奇崛,“撑”字既指支撑校舍,更喻支撑起整个教育梦想。结尾“云南清朗处,梅魄照山川”将地域名称巧妙拆解,形成“云之南”的诗意空间,而“梅魄”一词更是人格与物象的完美融合。
3.《翻香令》以“滇西光影破寒窗”起兴,“破”字再次出现,但此处更侧重教育之光打破蒙昧的象征意义。“每夜深、独执一星光”以细节白描展现深夜工作的孤独身影,与下片“万千山壑凤翱翔”的宏大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4. 《浣溪沙》结句“星勋百载照沧桑”将个人荣誉与百年党史相联系,赋予个体事迹以历史纵深感。张桂梅的“七一勋章”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为民的缩影与见证。
十、核心意象:烛光梅魄的精神象征
1. 纵观马学林的十首诗词,形成了烛光、梅魄、凤凰三大核心意象系统。“烛光”意象贯穿全部作品,从“燃灯大爱”到“烛影滇云”,从“病骨燃灯”到“独执一星光”,不断强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这一传统意象在现代教育语境中获得新生,既是知识之光的象征,更是生命价值的燃烧。
2. “梅魄”意象则巧妙契合主人公名字,又与其精神品质相通。“雪岭梅红吟血泪”“雪蕊炼奇英”“雪岭绽红山”等句,将傲雪红梅与呕心沥血的教育事业相融合,既表现环境之艰苦,更突出品格之高洁。梅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坚贞不屈,在此更增添了现代女性特有的坚韧与柔情。
3. “凤凰”意象群的使用尤为值得关注。“千双凤翼出云川”“织就凤飞天”“育青鸾”“凤竞翔”等表述,将山区女孩比作凤凰,暗喻教育改变命运、让生命获得涅槃重生的神奇力量。这一意象选择既契合云南地域文化中的凤凰传说,又赋予传统意象以女性解放的时代内涵。
十一、艺术特色: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
1. 马学林在艺术处理上采用多重时空交错的手法。时间维度上,“廿载”“四十霜”“卌载”“四秩”等时间表述不断重复,强化坚持的漫长;“百载”“百年”等则将个人事迹融入党的百年历程,拓展了历史纵深。
2. 空间处理上,马学林把“滇西”“深山”“云川”“千峰”“万壑”等地理意象构建出封闭艰苦的初始环境,而“出云川”“凤翱翔”“耀东方”等则表现突破空间限制的飞跃。这种空间叙事暗示教育打破地域局限、促进社会流动的现实意义。
3. 马学林的数字运用也颇具匠心:“千双凤翼”“万仞光”“千山嶂锁”“万仞云开”等夸张数字与“独执一星光”“一梅魄”的孤独形象形成对比,在数量与质量的辩证中凸显个人力量的巨大。
十二、时代价值:英雄赞歌的艺术重构
1. 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对时代英雄书写模式的创新。与传统英雄赞歌不同,这组作品避免简单讴歌,而是通过多元艺术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构建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2. 诗人注重挖掘英雄的脆弱性与力量感的统一:“痼躯”“病骨”“纤手”与“铁肩”“千钧力”“擎炬火”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出精神力量超越物理限制的哲学思考。同时,将个人荣誉转化为集体成就:“千双凤翼”“万千山壑凤翱翔”等表述,表明张桂梅的最大成就不是个人获奖,而是培养出众多改变命运的学子。
3. 这组诗词还重新定义了女性英雄的书写方式。没有刻意强调性别特征,而是通过“纤手”“梅魄”等意象自然流露女性特质,通过“扶摇岭月圆”“化春熙”等表现女性特有的温暖力量,构建了刚柔并济的女性英雄叙事。
结语:诗词群像的光辉永存
1 . 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建的多维艺术空间,使张桂梅的形象既具传统的士大夫担当精神,又有现代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既具古典英雄的崇高美,又有贴近人心的真实感。这组作品不仅是个人颂歌,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七一勋章”制度意义的诗性阐释,是对教育扶贫事业的艺术见证。
2. 诗词最后落点于“映照人寰”“共朗清”“照沧桑”的永恒光辉,暗示张桂梅精神超越时空的价值。正如烛光虽微,可照万里;梅魄虽瘦,香沁千秋。这组诗词以其艺术多元性与思想深刻性,为时代英雄书写提供了创新范式,让英雄精神通过传统诗词形式获得新的生命力量,在文学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中,永恒闪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
3. 这十首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成功捕捉了时代精神。通过张桂梅这个个体,诗人展现了教育公平、女性解放、党员奉献等多重时代主题。诗词中那些燃烧的烛光、绽放的红梅、高飞的凤凰,共同组成关于希望与奋斗的中国故事,而古典诗词形式与时代精神的成功结合,也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优秀范例。
4. 在诗词的韵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那种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用微小生命改变世界的精神传承。这正是中华文化中"为生民立命"传统在当代的生动体现,也是这组诗词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