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根
槐花落尽的时候,秀芬怀上了。
消息像长翅膀,扑棱棱飞遍牛家庄。王三叔提着二斤红糖上门,脸笑成菊花:"爱国啊,这回可得好生养着!"
爱国正在院里修锄头,铁锤敲在铁上,铛铛响。他没抬头:"三叔,您这话传得比广播还快。"
老头讪讪放下红糖:"好事不怕传。"
确实是好事。夜里爱国摸着秀芬还没显怀的肚子,感觉像摸着温热的瓷碗。"叫个啥名好?"他问。
秀芬困得迷糊:"槐花正开时有的,叫小槐吧。"
"男娃女娃都叫小槐?" "都叫。"
爱国笑了。这名字好,接地气,像那棵墙根下的槐树苗,风里雨里自个儿长。
砖厂的活计照旧,只是爱国现在下班早了。厂长特意关照:"早点回吧,媳妇要紧。"小杨帮着顶班,账本算得噼啪响:"牛师傅,我给孩子做了双虎头鞋。"
鞋做得精巧,虎眼睛用黑线绣得炯炯有神。爱国捧着鞋,想起当年说秀芬纳鞋底的话——"比买的结实"。
现在这话成真了。秀芬的鞋摊生意越来越好,都说她纳的鞋底穿不破。就像日子,一步一步,踩实了就好。
有天夜里下大雨,雷声轰隆隆。秀芬突然推醒爱国:"院墙倒了半截。"
爱国披衣起来,手电一照,心揪紧了——那棵小槐树被压在砖石下,只露几片残叶。
他冒雨搬砖,手指划出血口子。秀芬撑着伞过来:"算了,明儿再种一棵。"
爱国不吭声,一块块搬开碎砖。终于刨出树根,还好,主根没断,只是歪了。
雨停时天蒙蒙亮。爱国用木棍给槐树苗支支架子,秀芬端来热姜汤:"比伺候孩子还上心。"
"它比孩子来得早。"爱国说。
日子一天天过,秀芬的肚子像发面的馒头鼓起来。爱国现在话更少了,倒是常哼小曲,不成调,但欢实。
王三叔又来了,提着半篮子鸡蛋:"爱国,给孩子取好名没?"
"小槐。"
"男娃女娃?"
"都是小槐。"
老头咂咂嘴:"这名字......根扎得深。"
深不深不知道,爱国只盼着孩子像这槐树,风雨吹不倒。他现在常蹲在树苗前看,看它抽新枝,长新叶。被压过的伤痕处,鼓出个树瘤,像倔强的眼睛。
秀芬临产前那个傍晚,槐树突然开花了。才五月,不是槐花时节,可它偏偏开了,零星几串,白得晃眼。
"这是报喜呢。"小杨下班路过,惊喜道,"我姥姥说,反常开花必有喜事。"
当夜秀芬就发动了。爱国踩着月光去请接生婆,脚步急却稳。路过砖厂时,他停下看了看——窑火正旺,照得半边天发红。
接生婆来了一夜,屋里秀芬的呻吟声断断续续。爱国蹲在院里,看那棵开花的槐树。月光把花串照得像玉雕。
天亮时分,一声啼哭划破晨雾。
接生婆推门出来,笑呵呵:"大小平安,是个带把的!"
爱国进屋,看见秀芬汗湿的脸,和旁边襁褓里红扑扑的小脸。孩子忽然睁开眼,黑亮的眸子看着他。
"像你。"秀芬声音虚弱,"眉头皱得一样。"
爱国伸手碰碰孩子的脸,软得像豆腐。他想起十年前那个口无遮拦的自己,想起这些年的话话话话,如今都沉淀成眼前这个小生命。
窗外,槐花的香气飘进来,混着奶腥气。爱国忽然落了泪,滴在孩子脸上。
孩子哇的哭了,声音响亮,震得窗纸颤动。
秀芬笑了:"这是嫌你扎人呢。"
爱国也笑,用袖子擦脸。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正好落在孩子胸前——那里别着小杨送的虎头鞋,虎眼睛炯炯有神。
王三叔在院外喊:"爱国!给孩子取名没?"
爱国抱起孩子,走到院中。槐花串在晨风里轻轻摇晃。
"牛小槐。"他大声说,"扎根的槐。"
怀里的孩子突然不哭了,眼睛望着槐树,小手一抓一抓,像要捉住那些飞舞的槐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