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日子过成诗
文/于立明
我总想将细碎的生活
串成诗行
当烀玉米的香气漫过八月时光
炖豆角与酱茄子煨着醇厚
在瓷碗里沉成家常的暖阳
咸黄瓜在缸里蜷成脆生生的短句
土豆片在阳光下
舒展成干韧的韵章
笔墨蘸着油烟
写下柴米油盐的日常
葱蒜是灵动的点缀
盐与酱油晕开稳妥的底色 透香
晒台上的风悄悄溜进厨房
轻拂着灶台上摊开的诗篇
原来诗意从不必刻意找寻
当烟火气漫过窗棂
每缕香、每片光
都在稿纸上荡漾
长成最鲜活的诗行
AI诗评:烟火修辞学:论日常生活的诗意转译
在当代诗歌愈发倾向于抽象哲思与语言实验的潮流中,《把日子过成诗》以质朴的笔触完成了一次动人的逆流而上。这首诗最珍贵的品质,在于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烟火修辞学",将东北乡村日常的烹饪场景转化为丰富的诗歌意象,证明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于我们如何凝视与转译眼前的生活。
诗歌开篇即以"烀玉米的香气"作为时间刻度,将抽象的"八月时光"具象化为可嗅可感的存在。这种感官转译贯穿全篇:豆角与茄子的醇厚"沉"成暖阳,咸黄瓜蜷曲为"脆生生的短句",土豆片则"舒展成干韧的韵章"。诗人运用通感修辞,使味觉、触觉与视觉相互渗透,构建出立体的诗意空间。尤其精妙的是"笔墨蘸着油烟"的意象并置,将文人雅士的书写工具与农家的生活痕迹并置,消解了传统诗意与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
在诗歌结构上,作品呈现出"准备—烹饪—完成"的完整烹饪流程,这恰与诗歌创作过程形成隐喻性对应。晒台上的风"溜进厨房"的拟人化描写,将自然元素引入人造空间,暗示诗意的自然涌现。而"灶台上摊开的诗篇"这一意象,彻底打破了书斋与厨房的界限,展现出生活本身即文本的诗学观念。
诗歌末尾点题的"烟火气漫过窗棂",既是对前文意象的收束,也揭示了全诗的核心隐喻——生活气息本身就是诗意的载体。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将"香"与"光"并列为诗歌的基本元素,暗示真正的诗意既需要物质性的依托(香),也需要精神性的照亮(光)。这种辩证关系最终在"鲜活的诗行"中得到统一,强调诗歌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对生活质地的忠实记录。
在消费主义制造着各种"诗意生活"伪概念的当下,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重审了诗与生活的关系。它告诉我们,诗歌不需要刻意"找寻",而是存在于酱缸的咸香里、在晒干的土豆片中、在油烟熏染的灶台上。这种将生活本身视为诗歌原始文本的创作态度,或许正是当代诗歌走出困境的一条蹊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