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雨路 第二章
上梅古城:少儿成长的烙印
第一节
肖家祠堂:纯真岁月的剪影
新化上梅镇,这座千年古城的青石板路,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深深印刻着我少儿时期的足迹。踏入古镇毕家巷,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回溯历史,新化建县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自此结束“梅山蛮”不与中国通的状况,取“王化之新地”之意得名,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县城初设白溪镇,1089年迁至繁华的上梅镇(原城关镇),并在民国时期逐步形成“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号称湖南一流县城,毕家巷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条巷。它与东正街平行,毗邻县大礼堂,全长约五百米,宽两米有余,泥土混合的路面见证了无数行人的过往。这条巷子一面是青砖砌墙或木板搭建的民居,另一面则是大礼堂长长的围墙,巷子的西出口处,就是当时县城最大的百货公司,也是最热闹的南正街,东门出口,便连接热闹繁华的向东街。
明清时期,新化商业繁荣,资江航运发达,吸引了许多省商帮扎堆。江西、湘乡等地的商人纷纷来新化定居做生意,逐渐形成了以毕氏家族为核心的聚居区,毕家巷名字即来源于其原居民毕姓家族,这里不仅是湘乡人聚居和聚会的大本营,其风味小吃鼎盔粑与向东街的杯子糕、牛肉面一样,声名远扬。这里还汇聚了城关镇政府(后改为房管局)、五一学校(前身为湘乡会馆)、新化文工团(后变为新化剧院)、人民银行、魏氏宗祠等重要机构,而我家所在的肖家祠堂,也在这条巷子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在邵阳市一家盐业铺子打工,随着公私合营的浪潮,成为邵阳盐业公司的一员。当时新化隶属邵阳地区,父亲被分到新化分公司工作,母亲也随之而来。我们兄妹五人,我和大哥、大妹出生于老家邵东界岭乡。在那个运动频繁、时常搞下放的年代,从农村到城镇的人随时可能被要求返回农村,母亲不得不带着我们在新化与界岭之间奔波,直至五十年代末期,才在新化正式扎根,小妹和弟弟也相继在新化出生。初到新化时,上梅镇(当时称城关镇)百废待兴,父母带着我们几经辗转,先后借住在北塔的农户家、毛家巷,最终在毕家巷的肖家祠堂安下了家。
肖家祠堂位于毕家巷偏东处,静静伫立,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守望着古镇的兴衰变迁。据说肖氏宗祠曾是城中诸姓宗祠之冠,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房间180多间,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它却满是岁月侵蚀后的沧桑破旧模样。祠堂的第一道槽门,是两扇漆色暗沉的黑色大铁门,高高矗立,槽门两旁的石狮子透着一股威严,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让人对门后的世界充满遐想。推开铁门,一条约20米长的弄堂展现在眼前,两侧青砖墙壁,中间一方天井,恰似古镇的眼眸,澄澈宁静,尽显明清建筑的独特韵味。
每至夏日,这个弄堂便成了绝佳的避暑胜地。三伏天里,烈日炙烤大地,万物仿佛被置于蒸笼之中,而肖家祠堂的弄堂和天井却清凉宜人,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驱散了暑热。我家正好住祠堂西边,天热难熬,到晚上常将竹床竹椅搬到弄堂,点上蚊香。袅袅青烟如薄纱般将我们笼罩,手中蒲扇“沙沙”扇动,与驱赶蚊子的拍打声交织,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夏日乐章,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酷热的日子。
穿过第一道槽门,经过弄堂,便来到朱红夺目的第二道槽门。踏入其中,一个宽敞的大院子便映入眼帘,院子两边各住有两户人家,我家就住在院子右边第一户,楼下两间,楼上一间。这里的邻居都是盐业公司的职工家属,开门相见,“王伯伯”“邓阿姨”“黄叔叔”,小孩子见面都会打招呼。清晨,各家厨房飘出的烟火气弥漫在院子里,交织成一幅温馨的民居生活画卷。
院子两边还有两个人工水池,虽不知建于何时,但它们意义非凡。水池长约2.5米、宽约1.5米,深度近一个成人高度,既因祠堂多为木质建筑,可收集雨水防火,又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为财富象征,能藏风聚气”的寓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两个水池为我们的生活用水提供了诸多便利,毕竟那时还需每天前往南门井或菱角塘的四方井挑水饮用。
穿过院子中央,登上十几个台阶,便是祠堂宽阔的大厅,大厅面积非常大,两侧还有小厅,均为木质结构,当时被用作盐仓库,里面堆积如山的盐,洁白如雪,后门直通到郭家巷。母亲常常在此做小工灌盐包,随后由专人运往县城各地,仓库内的盐每天进进出出,十分繁忙。而我们居住的木质房屋,因曾储存过盐,极易回潮,盐分析出,给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可即便如此,这座盐仓库在当时,如同生命之源,维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肖家祠堂的建筑风格古韵十足。槽门之上的院墙和屋檐,镂刻着精美的图案,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题材丰富多样,风格典雅,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院墙上的马头墙高高耸立,错落有致,青砖青瓦历经岁月洗礼,更显古朴厚重,为祠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历史上的毕家巷,名人辈出,故事众多。据资料记载,这条巷子走出了中国末代进士陈兆槐先生,他的故居“槐荫庐”便隐匿于此,只是具体位置已难以寻觅。陈兆槐先生曾任江苏江宁府上元县县令、江宁县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还是前湖南省议会议员、同盟会会员、进步党新化分部部长,更出资开办新化新民中学并担任校董事长。此外,民国时期,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曾国民的通信地址为“湖南新化毕家巷复华斋”,足见毕家巷在近代的影响力。
肖家祠堂于我们而言,是童年的“欢乐王国”。祠堂院子比较宽敞,青石板铺就地面,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整日回荡。祠堂后门通往郭家巷,连接东正街,成为许多学生上学的捷径。每天清晨,毕家巷的孩子们背着书包穿梭其中,打破了祠堂的宁静;夜晚,为保安全,第二扇曹门和后门紧闭,若回家稍晚,便需呼喊家人开门。
放学后,这里更是热闹非凡,男同学们热衷滚铁环、打三角板、弹玻璃球,玩得热火朝天;女同学们则跳着橡皮筋,唱着歌谣,还亲手制作沙包嬉戏玩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期间,街道在祠堂安置了一个大喇叭,还高高挂起一幅伟大领袖的画像。自此,每日清晨,激昂的广播声准时响起,我们也借此得以知晓国家大事与县里的最新消息。那宽阔的院子,摇身一变,成了毕家巷居民们的活动中心。居委会组长常常在此召集群众大会,郑重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细致布置各项工作。
我们居住在院子里的四户人家,不论男女老少,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齐列队于领袖像前,读一段最高指示后,举起右手庄严肃穆地进行宣誓表达忠心,随后才各自奔赴工作岗位或学校。而我和两个妹妹,时常在这里组织小伙伴们开展活动,大家唱歌跳舞,沉浸在欢乐之中。尤其是排练“忠字舞”和样板戏舞曲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动作,一张张洋溢着纯真的脸庞,仿佛昨日之事。
在肖家祠堂,我度过了10多年的时光,直至招工前往衡阳。此后,每次回到新化,我总会穿梭在古巷祠堂间,寻觅儿时的足迹。如今,上梅古城正在改造中,摇摇欲坠的老房子许多已焕然一新,东正街和向东街重新铺设了清一色的石板路,虽少了几分原汁原味,却也保留了部分往昔模样。毕家巷幸运地留存下来,但令人痛心的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肖家祠堂,在2010年被拆除,曾经古老的墙壁画、童年的美好时光,都随之消逝。站在祠堂的原址上,望着拔地而起的高楼,我久久不愿离去,心中满是叹息与悲哀。
无论我走到何方,毕家巷肖家祠堂的那段岁月,早已如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那份眷恋,恰似陈酿的美酒,随着时光流逝愈发醇厚。我轻轻而来,又悄然离去,带着失望,也怀揣期待,而更多的,是无尽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