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城市营运公交的“寒冬潮”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曾几何时,城市早高峰的公交车门一开,乘客就像潮水一般地涌进来,司机不得扯着嗓子大喊“上车后的乘客,请往里面走走。”那时还配有跟车的售票员,从前门到后门售票,得挤出一身汗水。可现如今呢?每天行驶在城市的公交,尤其是二、三线的城市营运公交,甚至延伸到城效农村的客运车,除了司机和少数享受老年免费卡的,能见到的活物,可能只有几只被关在车厢内和蚊蝇了。
乘客稀少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当一条条现实而又无情的数据被曝光后,人们悄然发现,那个曾经塞满学生、上班族、拎着菜篮子大妈的“移动罐头”,正在城市的街道上慢慢“瘦身”。这可不是某条线路的偶然停运,而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公交寒冬潮”似乎要来到。当广州城一月内连砍24条公交线;当苏州公交一年亏掉4864万;当成都公交营运收入11万却亏损1万等现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时,这就像极了一个年轻人,拼命赚钱却还不清网贷。有人说,还不是拜老年人免费坐车所赐?咋一听,这话似乎有点道理,但肯定不完全对。早高峰挤公交的是上班族,可白天车厢里的“主力军”确实是拎着菜篮子、拿着老年卡的大爷大妈。有数据显示,某二线城市老年卡使用量占白天客流的60%,但他们的出行多是“闲逛式”——从城东公园溜达到城西菜市场,全程不花一分钱。可你真要取消老年卡,会是怎样的?河北保定试过:2023年停发老年卡后,客流直接暴跌40%。老年人不坐了,年轻人更不坐了。是啊!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会愿意花1一2块钱,等15分钟,坐一辆比共享单车还慢的公交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曾经作为城市香饽饽的行业,到了门可罗雀且面临关停的地步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专业人分析,城市公交寒冬潮(公交瘦身,甚至面临停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流量锐减。随着私家车的普及、网约车兴起以及公享单车等更便捷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公交的固有客流量被分流,就成了不争的事实。二是营运收入过低难以支撑高成本。有资料显示,2024 年国内公交单位里程成本 5.7 元,票款收入仅 3.2 元 / 公里,运营总成本超 2000 亿元,即便有财政补贴,企业仍普遍亏损。三是政府财政补贴不足。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公交车的补助逐年递减,公交公司入不敷出,导致公交公司资金紧张,亏损严重,致使其无力继续运营。四是城市发展变化的冲击。一些大城市公交 的“瘦身”, 是适应城市交通体系快速变化的应变之举,如杭州地铁建设快速推进,运营里程已累计至 516 公里,跃升至全国第六位,大大分担了城市出行压力,也分流了公交的固有客流量。甚至有专家预言,城市营运公交,若干年后或许会成为历史的绝唱。
专家的话对城市公交的未来,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能说没有,这就是政府部门该考虑的事了。前几天刷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位公交司机对着空荡荡的车厢唱《后来》,弹幕里有人说:“爷青结,公交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回忆。”确实,公交里藏着我们这一辈人太多的故事:第一次坐公交的紧张,上学时和同学挤在最后一排的窃窃私语,加班后靠在窗边看城市夜景的疲惫等等。城市公交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流着普通人的烟火气。
但问题是,回忆是不能当饭吃的。与其怀念“沙丁鱼罐头”时代,不如想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交?是为了情怀保留空车,还是为了刚需优化线路?或许,未来的公交会变小、变快、变智能,但它永远不该变成“亏损的符号”。毕竟,一个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城市有多繁华,建筑大楼有多高,更是要体现在凌晨时分或寂静的寒夜,是否有一辆公交车,为那些需要它的人,亮着一盏灯呢?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