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暖爸老白
来源: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ID: fumuxue199)
2025年08月20日
儿子青春期那段时间,我非常困惑,他的表现,既让我寒心,也百思不得其解。
在用心学习之后,才明白——家长过多的催促和监督,不仅无法让孩子变得自觉,积极努力。
反而会因为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让他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
在心理学上,将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其中,内在动机包含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对于孩子而言,自主感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是积极还是消极。
当孩子觉得行为,是自己选择去做,能靠自己决定时,驱动他行动的,才是内驱力。
而家长的催促、批评、说教,则是“外驱力”,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剥夺孩子的自主感。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去做事,但它带来的感受,是痛苦,压抑。
小的时候,孩子还可以被家长的外力推着走。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压力的增大,孩子感受到的阻力,会逐渐大过推力。
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激发出内在动力,孩子就会丧失积极性,变得消极厌学。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听话懂事、认真学习,长大了,反而顶嘴逆反、不爱学习。
所以,想要孩子真正自律,积极主动的学习,家长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不伤害孩子的自主感,破坏他的内驱力。
回顾自己跟儿子的相处,我恰恰在无意中,频繁犯这个错误:
催促他学习,看不得他闲着;
见缝插针的说教,讲道理,希望他能体谅自己的苦心;
希望他努力一些,更努力一些,像个永动机一样持续学习......
我以为,自己只是简单的问问学习进度,督促一下。
但对儿子而言,却是一年365天,不间断的督促和审视。
最终,他彻底爆发,也让我在错愕中开始反思。
想对孩子的学习“帮得上忙”,激发内驱力,与其不断的“好心提醒”,释放焦虑,不如做好下面这三件事。
1. 少对孩子进行“负面观测”,多提供正面“积极反馈”
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操心方式,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负面观测。
随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又在看手机,作业还没开始写等等。
然后,推测孩子状态不够专注,不自律,偷摸玩手机。
一开口沟通,就带有浓浓的指责和评判意味:少玩手机;抓点紧,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会敏锐的察觉到,父母的不信任、不高兴,在内心产生叛逆情绪。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言行,是果;父母的负面沟通方式,才是因。
这就需要我们在跟孩子互动时,尽量减少负面观测和反馈,多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情绪价值。
比如,看到孩子没在写作业,而是在看手机。
与其问:你作业写完了吗?就在这看手机!
不如说:你现在对时间的规划越来越心中有数了,策略意识进步了。
通过对小进步的积极反馈,激活孩子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人的大脑对即时反馈,有天然的敏感性。
家长越是把对孩子自律、积极等长期期待的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小进步”,进行积极的反馈,越能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
孩子听了这样具体而积极的反馈,用不了多久,就会主动放下手机,强化自己“时间规划能力”“策略意识”的成就了。
这样的积极反馈,比家长说教一万遍,都要管用。
2. 分清责任主体,家长懂得放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习负责
很多家长,都渴望培养出一个积极、自律的孩子。对待学习上进又有责任心,完全不用自己操一点心。
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做的,恰恰是反的。
替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关注作业和成绩,要求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执行。
最终自己累得够呛,孩子还“不领情”,反感又消极。
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孩子才是学习的责任主体,我们只能发挥“脚手架”的功能,给孩子提供帮助。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咨询顾问”,而不是孩子的“老板”。
明白了这个“教育真相”,我不再按我的期待,去要求孩子。
而是发挥“脚手架”功能,给孩子提供鼓励和支持。
我告诉儿子:
以后放学回家,你是选择先玩手机,还是先写作业,都由你自己决定。
因为妈妈最近通过学习,发现自己过去对你的“指点”,是一种焦虑和不信任。
你是一个有主见的少年了,该懂的道理都懂,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合理规划。
儿子听了,表情从惊讶到不可置信,再到认真,从我的信任里,他感受到了被尊重。
但从我学会放手开始,儿子真的不一样了。
没了我的催促和唠叨,学习这件事,真正变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事。
他开始了有了责任意识,慢慢学着搞定这一切,还能留出玩手机的放松时间。
成长和自律,就在这样“被允许”的空间里,慢慢生根发芽。
3.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让他参与到生活中来,体验自主感
天生自律的孩子,是极少数。
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就不会锻炼出自我控制。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也是一样。
所以,想要让孩子能做到真正的积极主动,自觉自律,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
让他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自主感:
周末是跟同学吃饭看电影,还是在家玩手机?
寒暑假是补课,还是在家自学复习?
鞋买五颜六色的,还是简约的基础款?
书桌是堆积凌乱,还是整洁有序?
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家长都要懂得邀请孩子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来,让他们自己说了算。
经历了自己的选择,孩子才会对这些事情负起责任,锻炼出对学习、生活的掌控感,自主感。
在父母的信任和允许下,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他会慢慢意识到,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才会对生活生发出真正的责任心。
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从不自觉变得超级自律。
但正是在有反复、有犯错的过程中,孩子的时间管理,规划能力,才能获得真实的锻炼。
他们做事的自信心,对学习的掌控感,才会不断提升,慢慢形成习惯。
我这样做了,儿子身上的变化也在发生。
少了我的焦虑、安排和指挥,儿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减轻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多了自主感和参与感,他觉得自己既被尊重,也是自由的,也更加愿意积极行动。
后来,儿子告诉我,当他第一次听到我那句“你已经长大了,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决定”时,内心的冲击。那是第一次,他深刻感受到了“我可以”的力量。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去理智思考,关注自我成长,反省自己行为,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在这个过程中,儿子发生了改变。
这一切,让我深刻的体会到: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解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安排和包办,而是把孩子当成“有血有肉的人”!
给孩子尝试、犯错、成长的平台,支持孩子成为有自主感、胜任感和自我归属感的“健全人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