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将军高自立
第八章
却说红军攻占樟州后不久,高自立、卢寿椿即率红43师回师江西与红三军团会合。这时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卢寿椿、季振桐、黄中岳等起义将领被调离原职。在高自立的推荐下,红43师129团团长李青云因战功升任本师师长。虽然对三个起义将领被免职很不理解,但高自立还是以大局为重,于1932年6月份接任红15军军长兼政委。7月,陈伯钧接任军长(1955年授衔为开国上将),高自立仍任政委,率所部,随红军其他部队,于1932年7月间向粤北南雄挺进,在水口攻打广东军阀陈济棠部。
原来蒋介石得悉红军主力回师赣南后,立即调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粤军6个团的兵力向大庾集中,企图各个击破红军。这时前方传来战报,7月2日,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首先在大庾东北池江地区击溃敌军4个团,溃军退守大庾。翌日,红一军团一部攻占南雄以北梅岭关要隘,击溃守军1个团。4日至7日,红三军团多次围攻大庾,未果。这时军情突变,国民党军第14、第52师及粤军第4、第5师和独立第3师分别由上犹、韶关、信丰向大庾、南雄急进,企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合击红军。7日,粤军第5师、独立第3师进抵南雄,第4师进抵乌迳。8日,红一方面军来电命令增调红5军团参战,以集中3个军团消灭由南雄出动和进抵乌迳之粤军。当高自立、陈伯钧率红15军随红五军团向乌迳进击时,得知乌迳之粤军已西逃,红5军团遂向南雄以东水口方向截击,并在水口对岸蒻过村,击溃粤军第4师2个团,迫其余部退守水口。9日,粤军援兵6个团由南雄赶至,水口粤军增至10个团。然而高自立所率15军和红5军团其他部队都未悉军情之变,仍按原计划攻击水口,结果造成很大伤亡。这时,幸江西军区红军独立第3、第6师及时赶到,稳住了战局。10日,红1军团、闽西红十二军赶到水口地区,红军各部对水口守军发起总攻,击溃粤军10个团,迫其退守南雄。国民党军第14、第52师闻讯后,止足于大庾东北地区,配合作战的国民党湘军第15师亦退回桂东。
是役后,高自立、陈伯钧率红15军随一、三、五军团并肩北上。
7月27日,红一方面军由信丰、南雄边境地区北进,8月上旬到达兴国、雩都(今于都)地区。与此同时,驻南康、新城之国民党军第14、第52师亦沿赣江西岸北进,连同第28师,分别集结于遂川、沙地和万安地区。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再次改变原定计划,电令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在敌兵力比较薄弱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消灭驻守乐安、宜黄之国民党军第27师,以调动赣江以西和抚河下游之敌,造成在赣江下游西渡的有利条件。8月8日,传来喜讯,毛泽东重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同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乐安宜黄战役的训令,决定红一方面军第1、第3、第5军团为主作战军,第12、第21、第22军及江西、闽西军区部队为支作战军。
即日,高自立、陈伯钧所率红15军等主作战军分路向预定作战
地区隐蔽开进。16日拂晓,传来战报,红1军团袭击乐安城未奏效,遂改强攻,于17日11时突入城内与国民党军展开巷战。至12时,歼第27师1个多旅,占领乐安城。20日拂晓,红军向宜黄的第27师主力发起进攻。红3军团攻击城南峨嵋山(即广头山)、北华山等主要据点,红1军团佯攻北门并担任打援。然而敌守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固守待援。红军竟日攻击未能奏效,遂调整部署,以守军防御薄弱的广头山西麓为突破口,于当夜再行攻击。红3军团在红1军团配合下,从西北、西南和东南门同时攻入城内,守军大部被歼,残部北逃。红1军团一部尾随追击,22日在抚州(今临川)以南之龙骨渡将其千余人歼灭。与此同时,闽西独立第7师占领宁化,第12军占领南丰。此役,红一方面军全歼国民党军第27师,俘5000余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迫击炮20余门,电台3部。
1932年10月,陈伯钧调红军学校学习,高自立举荐红43师师长李青云升任红15军军长,高自立仍任政委,率部参加了攻克建宁战役。全军官兵奋起向前,重创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一、三军团的反“围剿”作战。包括红15军在内的红五军团将士在作战中非常英勇、顽强,尤其是马刀拼得敌军胆颤心惊。之前,苏区军民都说“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厉害,此后又加上了“五军团的马刀”。
1933年初,蒋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师,二十七师和十五师向金溪、南城一带苏区进犯,企图歼灭我红军主力一、三军团。为保障红军主力于黄狮渡歼灭敌人,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红12军军长赵博生在战斗中不幸被敌机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噩耗传来,高自立率领红15军官兵鸣枪宣誓,决心奋勇杀敌为赵博生参谋长报仇。后在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工作时,高自立还亲自为赵博生和1934年12月牺牲的寻淮洲撰写了传记。可惜李青云也于1934年夏在江西永丰县病逝。在战斗中,高自立也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胸部和腹部,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被抬下战场,送到后方医院疗伤。自1932年5月至12月在红15军担任政委,是高自立担任军级职务最长的一段履历。无疑,高自立为这支起义部队的转变、成长和所立下的战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想起1927年9月牺牲的总指挥卢德铭,1929年1月牺牲的红28团党代表何挺颖,1930年10月牺牲的红军军参谋长伍中豪和11师师长张子清,1931年在兴国高兴圩战役牺牲的红十一师师长兼政委曾士峨,同年牺牲的红一军团参谋长朱云卿,和成千上万英勇牺牲的战友们,高自立万分悲痛,但他明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将永垂青史。伤愈后,被调任红军后方办事处主任兼政委(军团级),直属中革军委管辖。另外,有资料显示高自力曾任红军总兵站部政委,和高自立担任红军后方办事处主任兼政委同时出现在“中革军委司令部”的资料上。经查,担任红军总兵站政委的是潘自力,时间是1933年5月。
红军后方办事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前身。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红军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根据地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生产力低下,但是没有红军不能战胜的困难。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就设立了军需处,抓粮食生产、储备供给;开办了军械厂、被服厂,创办了野战医院,开设了红色圩场(即商品交易市场),并通过红色交通站打通流通领域。此外还开办了印刷厂、造币厂、产品加工厂,千方百计搞活经济,保障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战斗需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条件十分艰苦。下辖的10个工作部门,全部集中在瑞金叶坪的一个大祠堂办公,各部门只有1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除少量技术人员外,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工作人员,大家都没有薪饷,穿的都是补丁衣和草鞋。毛泽东在夜间工作时经常只点一根灯芯(按标准可点3根),而朱德的被子里棉花都睡成了硬片子也舍不得换新的,实在太冷,就往里塞点稻草御寒。1933年,中央苏区的红军增加到近10万余人,但是红军的服装厂只有10名缝纫工和二三十台缝纫机,规模太小,做不了那么多服装,于是便将每人3角5分钱的服装费发下去,由个人自制。然而,瑞金城光买做一套衣服的灰布就要4角1分钱。许多人不免因此泄气:“算了,这几个钱做什么衣服!买些花生塞塞牙缝,改善改善生活吧!”时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的杨立三听闻,从叶坪赶到瑞金城打听行情。当了解到制作军装的灰布的确买不起后,他就准备用白布染色代替。一核计,白布一套最低要2角8分,染色5分钱,价钱是3角3分钱。但是再算上裁剪缝制费用5分,加起来就是3角8分。钱还是不够。他掐指算了又算,最后决定要战士们买布自己染、自己缝,光花裁剪钱。核算的结果是:白布每套2角8分,染料每套3分,裁工每套2分,线钱每套2分,总共恰好3角5分。他高兴地说:“就这样定了,自己缝,总共3角5分,不多不少,刚刚好!”
战争打的也是后勤仗。红军创建根据地后,虽然有了相对稳固的后方作支撑,但发展刚刚起步,财政收入仍是捉襟见肘。为站稳脚跟,中央苏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提高农业生产、开办工厂,同时根据革命需要,在长汀建立了红军斗笠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兵工厂,为部队提供军用物资。全面服务于战争的后方生产,确保了红军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屡渡难关。
1933年8月以后,高自立服从组织安排,主要发挥他在经济方面的特长,在中央苏维埃政府工作农工检查部、土地部、审计部工作,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五年的红军军旅生涯中,高自立参加了一二三次四次反围剿斗争,跟随毛泽东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为红军的建设、壮大和发展,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高自立五年军事生涯,可以看出,他是从一名普通士兵一级级提拔起来的,是从血与火的拼杀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受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和红军其他领导人的高度信任。和他同期担任同级职务的栗裕,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陈伯钧成为开国上将。如果他一直带兵作战未牺牲,且未在1950年病逝,被授予上将以上军衔也未可知。然而,我们须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被授予军衔的将领的功绩同样将永垂青史,受到后辈的敬仰和学习。
1938年8月,毛泽东同志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凤凰山住地合影(局部)。照片上“井冈山的同志们”七个字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坐在毛泽东左边的是林彪,右边是高自立。1937年底,高自立刚从苏联回到延安,便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党团书记的要职。可见毛泽东对他的高度信任。这张照片便是对高自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军事生涯的充分肯定。
(续完)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红军发展史》王健英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01
2.《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编审委员会
解放军出版社 1993.10
3.《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编委会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07
4.《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李敏 档案出版社 1993.12
5.《井冈山口述斗争史》王仲芳 黄庆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4
6.《闽西中央苏区图志》苏俊才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09
7.《江西革命烈士传略》
作者简介:
贺焕明,江西萍乡人,男,1957年生,安源区作协名誉主席,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自1976年在萍乡市文联刊物《安源文艺》发表诗歌“批林批孔”即开始文学创作。
1983年在<<星火>>文学杂志发表诗歌“V之歌”。
1997年在《安源文艺》发表反映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家风貌的报告文学多篇,并加入萍乡市作家协会。
2001年创作电视专题片《今朝安源》并由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
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走向珠峰》,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并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2004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史镜·大国忠魂》在全国公开发行。
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血镜·共和之路》。
2008年在《安源文艺》发表中篇小说《血色黎明》。
2015年在《安源文艺》发表历史小说《官镜.清官贺国昌传奇》、连续剧《大国忠魂》(故事梗概)、长诗《我的舰长》、《致曼德拉》,在《北方诗刊》发表诗歌《放歌安源》、《光荣之城》。
2016年在《华西都市报》发表诗歌《 一朵雪花的温度》、《致花朵》、《认识一只蝴蝶》、《我的田园,我的诗歌》,诗论《诗人的“六个我”》、《论诗感》;在《文学纵横》杂志发表诗评《诗歌生态多样化与原生态诗歌珍贵性的彰显——浅析李传和诗集〈五月的回声〉》;在《澳门月刊》杂志发表诗评《生话多陵镜的立体展示——解读赵晓梦组诗〈窗帘〉》;在《华夏诗刊》发表诗评《彰显诗歌语言、情感和意象三绝的艺术魅力——评罗会青诗集〈月亮船〉》;在中国诗歌网发表诗评《人诗合一,魅力绽放——评紫月亮诗集〈紫月亮〉》。
2017年创作长篇历史报告文学《安源工业遗产史话》,并主编全国征文获奖诗集《诗韵安源》;创作诗评《军魂在这里诞生——重读毛泽东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有感〉》、《不忘初心元帅情——陈毅诗词〈毛主席去安源〉赏析》和《诗歌魅力:想象力与语言构造的独特性——评“诗韵安源”获奖作品》。
1984年诗歌《V之歌》获市政府优秀奖;1995年报告文学《红星闪闪照安源》获《江西档案》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征文二等奖;1998年报告文学《亿元村的风采》获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党建》二等奖;2002年歌词《安源颂》获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优秀奖;2005年诗集《走向珠峰》获国土资源作协中华宝石文学奖诗歌类提名;长篇小说《史镜大国忠魂》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长篇小说二等奖和萍乡市政府文学创作奖;2015年长诗《石颂》获全国征文优秀奖;2016年诗歌《雪花的记忆》(组诗)获都江堰怀全国“乡土文学”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