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月印千江,处处是归
自竹林以“无字真经”点化狂生,破其文字窠臼,济公尘缘渐淡。其形迹愈显希微,或于市井留下一串嬉笑,或于山涧残留半缕酒香,世人皆云活佛游戏已毕,或将归真。然其心光朗澈,早与法界同体,山河草木,莫非般若妙相;啼笑悲欢,尽是菩提道用。来如江潮涌,去似晚风轻,不留一丝挂碍。
时近中秋后,钱塘江潮暂歇,水波不兴。一轮将满未满的皓月悬于碧落,清光遍洒,江面如铺碎玉,天地澄澈。济公独行至六和塔下江畔,破鞋踏着月光浸润的青石板,沙沙作响,竟是此刻天地间唯一的声息。
他不再高歌,亦不低吟,只是信步而行。月光洗过他褴褛的僧袍,那袍子竟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洁净与光辉,仿佛非人间织物。他时而俯身,以掌掬水,看月影在掌心破碎又重圆,一如万法生灭。
行至当年顿悟之地左近,他驻足片刻,唇角微扬,非忆旧事,而是洞见当下此刻,与当初那灵光乍破的实相,无二无别。一切修证痕迹,早已泯然,唯余一片孤明历历,照天照地。
“来来去去总闲事,唯有明月照大江……”他莞尔一笑,解下腰间空空如也的酒葫芦,顺手抛入江中。那葫芦并不沉没,反而如一叶轻舟,载着满瓢月光,随波荡漾而去。
清风徐来,拂动江面万点银鳞,亦拂动他的衣袂。远寺钟声隔水传来,悠远沉静,涤尽尘虑。
他仰首对那亘古明月,朗声道:“老友,这场人间大戏,唱得也够本了。你且继续照着,和尚我去也!”
语毕,并无虹光异彩,亦无天乐鸣空。只见他在皎皎清辉之中,身形渐渐变得通透、空灵,仿佛冰雪溶于暖阳,又似墨迹化入清水。那副曾嬉笑怒骂、担尽风尘的皮囊,此刻与月光再无分别。
最后刹那,他回望了一眼夜色中静谧的杭城轮廓,眼中尽是洞悉与慈悲,还有一丝永不褪去的、孩童般的顽皮与欣然。
旋即,清风拂过岸草,月光洒满江汀。
堤上已空无一人。唯见江流宛转,明月在天,万古如一。仿佛他从未来过,又仿佛天地万物皆是他。只有一缕若有还无的歌韵,融入风声、水声、无量法界声中,唯有心耳能闻:
“蹦蹦跳跳走一场, 糊糊涂涂戏一场, 酒肉皮囊脱却了, 明月清风好还乡。 咦! 今日还乡归何处? 千江月影一般亮……”
自此,世间再无颠僧济公踪迹。然其“即心即佛”、“红尘炼心”之宗风,及其无数看似荒诞却直指人心的公案,却如月印千江,流传不息,启迪无数后来人。
莫问济公归向何方。 但看—— 云散长空,月落寒潭。 处处是归程。
(全卷终)
---
卷末缀语
《济公游记之红尘证道录》二十章,笔墨至此而穷。非是济公行迹之终,实乃言语道断之处。
济公者,非是历史上某位特定比丘,实乃众生本具之般若妙心、无碍大悲之化身。其疯癫相,是粉碎众生坚固我执之金刚杵;其游戏态,是彰显诸法无住自在之般若光。
此书非为传奇志异,实乃借假修真之筏喻。
财、色、名、食、睡,五欲火宅,几人醒? 贪、嗔、痴、慢、疑,五毒云翳,何日散?
济公一路行来,非为降服外魔,只为点亮心灯,照见众生本自具足之如来智慧德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悟后起修”是路途,“事上磨练”是资粮,“本自具足”是家乡。
伏冀展卷之人,莫作神通怪异、快意恩仇之谈资瞥过。
当于济公每一则匪夷所思之行履处, 返观自己念头: 可曾如金万山,殉“金钱”如殉道? 可曾如苏媚娘,画“色相”为牢狱? 可曾如妙智师,逐“虚名”若逐影? 可曾如两姓斗,燃“嗔恨”为烽火? 可曾如玄通生,囚“教条”成困兽? 可曾如梦沼民,溺“幻境”忘归途? 可曾如枯木禅,执“死寂”为究竟? 可曾如文字癖,觅“章句”失真意?
若于此能有一念回光返照,便是与济公把手共行于当下, 便是踏上了红尘中最为究竟之修证路途。
济公何曾离去? 他即在汝“念起即觉”的刹那清明里, 在汝“放下便休”的当下轻松里, 在汝“触目遇缘无非道”的豁然省心里。
墨迹虽干,心灯常明。 愿见闻者: 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心地上用功,世事中磨练。 归来俱是闲道人。
—— 缀于癸卯年仲秋裁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