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空谷回响,声闻缘觉
离了那沉溺幻梦的梦沼村,济公于武夷群峰间信步游荡。山岚舒卷,泉鸣谷应,更显其心境的空明寂寥。他已彻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义,世间万籁,无论是市井喧嚣,还是山野清音,于他而言,无非是自性真空的妙用显现,皆是平等无别的“法音”。此行非为寻幽探胜,而是心光自然流溢,随缘应化。
这一日,他深入一处人迹罕至的幽谷。谷中云雾常年不散,古木参天,藤蔓垂挂,寂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偶尔的鸟鸣。然而,在这极致的寂静中,济公却敏锐地捕捉到一种不寻常的“声”之执念。非是耳根所闻之声,而是一种强烈心念的波动,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这空谷中形成无形的回响。
他循念而行,拨开浓密藤萝,见一峭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前竟有一老僧,形容枯槁,衣衫敝旧,却浆洗得十分干净,正紧闭双目,盘膝跌坐,仿佛已入定千年。其面前石壁上,刻着一个巨大的“唵”(ōng)字梵文种子字。老僧的全部心神,似乎都凝聚在无声持诵此字真言上,其精诚专注之力,竟在周围形成了一种近乎实质的念力场,排斥着一切外缘,包括风声、水声、乃至他自己的呼吸声。
济公慧眼观之,此老僧戒行精严,定功极深,早已断除外缘干扰,其心念之力纯粹而强大。然而,他也看出,老僧陷入了一种极深的“法执”——他执着于通过持诵此无声真言,达到绝对的“无声之声”境界,以期证得无上菩提。他将一切“声”视为魔障,将“寂灭”错解为死寂,反而被这“求静”之念紧紧束缚,如同作茧自缚,距离那活泼泼的般若妙智,实则南辕北辙。
济公嘻嘻一笑,也不打扰老僧用功,自顾自地在洞外一块青石上坐下,从破袈裟里掏出半个干瘪的野果子,咔嚓咔嚓地大嚼起来。那咀嚼声在万籁俱寂的山谷中,显得格外刺耳响亮。
老僧眉头微蹙,显然受到了干扰,但定力深厚,依旧不动。
济公吃完果子,又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噼啪轻响。随后,他竟扯开破锣嗓子,荒腔走板地唱起山歌来:“嘿——山下的娘子和和尚哟——哪个更俏哇——?” 歌声粗野滑稽,毫无韵律可言,在这追求极致寂静的修行地,简直是惊世骇俗。
老僧的眉头越皱越紧,身体微微颤抖,那维持了不知多少年的“无声定境”受到了巨大冲击。
济公却唱得更起劲了,甚至用手拍着膝盖打拍子。唱到兴处,他又对着山谷大声学起各种鸟叫虫鸣,学溪水潺潺,学风吹松涛……他将这自然界的种种“杂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一时间,原本死寂的山谷竟被他弄得“热闹”非凡。
“咄!”老僧终于忍耐不住,猛地睁开双眼,眼中既有愠怒,也有多年静功被扰的气血翻涌,“你是何方妖孽!竟敢来扰我清修!坏我功行!”
济公停下口技,笑嘻嘻道:“老禅师,你修的是个什么行?是修那石头木头的行吗?这山谷本就自有天籁,鸟鸣是它的声音,水流是它的声音,风过是它的声音。你强行压住它们,也压住你自己,求一个死寂,难道是佛陀教导的真寂灭?”
老僧怒道:“你懂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声音亦是尘劳,扰人心智,自当摒除!我持诵无相真言,正是要契入无声之大法界!”
“哈哈哈!”济公大笑,“又是着相!你摒除声尘,却住在了‘无声’的相上!这跟贪恋歌声琴音有什么分别?不过是换个对象执着罢了!佛说‘声无常’,是让你不执着于声音的生灭,不是让你变成聋子木头!你看——”
济公忽然用破扇指向远处一道飞泻的瀑布:“那瀑布轰响,它的自性可曾被这响声污染?它岂不是当下清净?” 又指向一只正在婉转鸣叫的山雀:“这鸟儿啼叫,它的本性可曾因这啼声而迷失?它岂不是自在安然?”
“烦恼菩提,如冰与水。全水是冰,全冰是水。声音与寂静,亦复如是。”济公语气转为平和,却字字珠玑,直指心要,“你执着‘无声’,这‘执着’本身,就是最吵闹的声音!你听不到万籁,只因你心里全是‘不要听’的呐喊!真正的寂灭,是于一切音声中,心无所住,了了分明,如镜照物,过不留痕。是‘闻所闻尽,尽闻不住’,不是塞耳装聋啊!”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老僧心头!他一生精进,力求摒除尘劳,追求绝对寂静,自以为步步向道,岂料早已堕入“法尘”之中而不自知!这“求静”之心,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碍!
他怔怔地看着济公,又看看那轰鸣的瀑布、鸣叫的飞鸟,再感受自己内心那因被干扰而升起的恼怒……刹那间,一股从未有过的清凉与通达涌遍全身!那层坚固的“无声之壳”轰然碎裂!
他并没有立刻听到什么仙乐,但一种无比广阔的宁静从心底生起。瀑布声、鸟鸣声、风声……一切声音自然流入耳中,却再也无法扰动那深层的寂静,反而与那寂静融为一体,成了衬托寂静的妙音!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原来如此!
老僧浑身剧震,热泪盈眶,当下离座,对着济公深深叩拜:“多谢大师点破痴迷!弟子……弟子知错了!”
济公却跳开一边,不受他的礼:“拜我作甚?去拜那瀑布,拜那山雀,拜你这颗终于肯活泼泼跳动的心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说完,他哈哈一笑,也不再停留,摇着破扇,唱着那首没人听得懂的歌,晃晃悠悠地走出了幽谷,将那真正的“寂静”还给了那老僧,也还给了那座空谷。
谷中,瀑布依旧轰鸣,鸟儿依旧鸣叫。但在那老僧听来,这已是世间最殊胜的“无声说法”。
(第十四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