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万法归一,心灯常明
自嘉兴府望湖楼游戏风尘,显化“万物皆可为我所用而不被物缚”的自在后,济公之名已非止于市井传说,更在文人仕宦、乃至部分修行者中引发了震动。有人视之为活佛降世,有人斥其为妖僧惑众,更有那真正求道之人,心生向往,欲寻其踪迹,以求印证心中迷惘。
这一日,济公行至太湖畔的惠山脚下。此山虽不甚高,却清幽奇崛,林泉秀美,更有古刹“听松禅院”隐于山腰松海之间。这听松禅院与别处寺庙不同,不尚香火鼎盛,反而门户常闭,只接待真正有心向佛、恳切参学的行者,院内规矩森严,以苦行和深研经论著称。院主“枯木禅师”,是一位持戒精严、学问渊博的老僧,声名远播,但也因其过于注重形式规矩,令人望而生畏。
恰逢禅院举办内部“禅七”,精进共修。有几位远道而来的僧侣和居士,久慕枯木禅师之名,亦或是听闻了济公的事迹,心中于“形式修行”与“自在心法”之间产生了巨大困惑,纷纷汇聚于此,希望能得到开解。
济公仿佛感知到此地汇聚的求索之心,晃晃悠悠便上了山。到了禅院门前,只见山门紧闭,气氛肃穆。他却不理那“禅七期间,闭门谢客”的规矩,抡起破扇就“砰砰”敲门。
一小沙弥打开侧缝,见是个邋遢疯僧,忙道:“大师父,本院正在打禅七,概不接待外客,请您……”
话未说完,济公已挤了进去,哈哈笑道:“禅七?好得很!和尚我也是来参禅的!人多热闹,正好辩辩机锋!”
他径直闯入那静谧的禅堂。堂内香烟袅袅,枯木禅师正端坐蒲团,面色沉肃,领着数十位僧俗弟子静坐观心。济公的闯入,如同平静湖面砸入一块巨石,顿时打破了那刻意营造的寂静。众弟子纷纷睁眼,面露不悦或惊讶。
枯木禅师缓缓睁眼,目光如电,看向济公,声音低沉而带有威压:“何处僧侣,如此不懂规矩?扰我清净道场!可知‘禅’字如何写法?”
济公嘻嘻一笑,也不找蒲团,就地歪躺下来,翘起二郎腿:“规矩?心若不安,坐穿蒲团也是闹市;心若自在,躺在粪堆也是净土。老禅师,你守着这死规矩,是修禅啊,还是修那木头桩子?”
枯木禅师修养虽好,也被这惫懒话语激得眉头一跳:“狂妄!不依戒律,不遵仪轨,如何收摄身心,契入禅定?此是修行根本!”
“根本?”济公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指着堂外一棵生机勃勃的松树,“你看那松树,可曾持戒?可曾打坐?它不得禅定?它生机盎然,不就是最大的禅机?你把这庙修得针落有声,把这心束得喘不过气,是修佛还是修囚笼?”
他转向那些面带困惑的求法者:“还有你们!一个个眉头紧锁,咬牙切齿,是在观心,还是在跟自己的念头打架?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们却拼命想住在一个‘空’、‘静’的境界里,这岂不是最大的‘住’?最大的执着?”
这话如同刀子,剥开了许多人勉强维持的平静表象。是啊,他们努力追求空寂,反而被这“求空”的念头填满,痛苦不堪。
一位中年居士忍不住开口,声音苦涩:“济公活佛,那……那该如何是好?不依规矩,如何修行?不求静定,如何悟道?”
济公看了他一眼,忽然用手一指禅堂中央那盏长明灯:“看那灯!”
众人皆望向那盏灯焰。
济公道:“这灯亮着,需要先背诵《灯焰经》吗?需要先学习《点灯仪轨》吗?需要先讨论灯焰是方是圆、是红是黄吗?不需要!只需剔去障垢,添上灯油,点燃灯芯,它自然就亮了!你们的心灯也是如此!”
他声音陡然洪亮,震彻禅堂:“修行修行,修的是那颗蒙尘的心!不是修那数不清的规矩仪轨!戒律是帮你拭尘的工具,不是捆绑你的绳索!读经是点亮你心灯的火种,不是让你背诵下来去考功名的!禅定是心灯稳定发光的状态,不是让你枯坐变成石头!”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济公猛地站起,破扇“啪”地一合,指向每个人的心口:“归此处!莫向外求!心灯本自常明,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显!你们不去直接点亮它,却整天围着装灯油的桶、擦灯罩的布打转,甚至去研究隔壁庙的灯亮不亮,岂不是舍本逐末,愚不可及?!”
这一番喝骂,如同醍醐灌顶,又似惊雷炸响!许多苦苦挣扎的求法者浑身剧震,只觉得多年来压在心中的巨石轰然碎裂!是啊,心灯本自具足,何须外求?种种法门,皆是善巧,岂可执著?
那枯木禅师闻言,如遭重击,怔在当场。他一生精严持戒,钻研经论,将禅院规矩视若铁律,自以为如此方能成就。此刻被济公直言点破,才发现自己竟也陷入了对“法”的执着之中,那“我慢”之心、严谨之名,早已成了最大的障蔽!
他望着济公那看似疯癫却清澈无比的眼神,再回想自己一生修行,竟觉恍然。半晌,他长长叹了口气,双手合十,对着济公深深一揖:“阿弥陀佛……老衲……着相了。多谢活佛点破痴暗!”
堂内其他求法者,亦多有豁然开朗者,或泪流满面,或面露微笑,那紧绷的气氛一扫而空,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宁静开始弥漫。
济公哈哈一笑,又恢复了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点破了就好,点破了就好。吃饭穿衣,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是禅机。守住那盏心灯,别被风吹灭了就成!”
说完,他也不再停留,唱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摇着破扇,晃出了禅堂,下山去了。
听松禅院经此一事,风气大变。枯木禅师后来大幅简化了院内规矩,更注重引导弟子观照本心。而那些求法者,也各自带着“心灯常明”的领悟,走向四方。
济公至此,已彻悟万法本源,通达无碍。他的红尘证道之路,已臻圆满。然而,道成非为独善其身,更是为了广度有情。他的游戏人间,才真正开始。
(第八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