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嗔火焚心,回头是岸
话说济公在天台山国清寺,一番嬉笑怒骂,点破了妙智禅师对虚名的执着,将那“名关”勘破,心镜愈发澄明。他离了佛门盛会之地,转而向那市井深处、烟火人间行去。深知这修行路上,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关,一关险似一关。而那“嗔怒”之火,能焚尽功德林,最是修行人之大敌,往往于不经意间,骤然而起,摧肝裂胆。
这一日,济公行至一处唤作“石塘镇”的所在。此镇毗邻运河,码头繁忙,本应是个热闹祥和之地。但济公一踏入镇界,便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隐隐有血腥肃杀之意。镇民们行色匆匆,面带忧惧,店铺早早关门,孩童不敢嬉闹。
稍一打听,便知根由。原来这石塘镇有两大姓——李姓与王姓,皆是镇上的大族。两族比邻而居已有百年,本有通婚之谊,却因三年前争夺运河边一块风水极佳的“龙眼”之地作为祖坟,结下深仇。三年间,小摩擦不断,口角升级为械斗,已伤了不少人命。积怨愈深,如今已到了水火不容、誓要灭掉对方的地步。今日,便是两族约定在镇外黑松林做最后了断,败者举族迁离,永世不得回返的日子。官府来调解过几次,皆被两族狂暴的族人轰走,已是束手无策。
济公皱起眉头,运起慧眼观瞧。只见镇子上空,两股浓黑如墨、翻滚不休的怨毒之气相互纠缠冲撞,其中更夹杂着血红色的暴戾杀伐之光,几乎将整个镇子的气运都染得一片晦暗。那黑松林方向,更是杀气冲天,眼看就要酿成大规模的血腥惨剧。
“嗔心一起,百障开门。冤冤相报,无有出期。”济公心下叹息,“这嗔怒之关,竟是以全族性命为注,惨烈至此。和尚我不能不管。”
他不再耽搁,身形一晃,如一道青烟般直奔镇外黑松林。
林中空地上,景象骇人。李、王两族各聚了百十号青壮男丁,手持锄头、铁锹、柴刀、棍棒,个个双目赤红,咬牙切齿,如同即将扑杀撕咬的野兽。族老站在前方,正在做最后的鼓动,言语极尽恶毒,将对方祖宗十八代都诅咒殆尽。妇孺老弱则远远躲在后面,哭声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土腥和一种一触即发的疯狂气息。
“王家恶贼!霸我祖地,伤我族人,今日定要你们血债血偿!”李氏族老嘶声吼道。 “放屁!是你们李家欺人太甚!那块地本就该是我王家的!今日不是你们死,就是我们亡!”王氏族老须发皆张,挥着拐杖。
眼看一声令下,就要血流成河!
“哎呦喂!好热闹啊!这是要唱大戏吗?带和尚我一个!”济公突然从一棵大树后转出来,摇着破扇,笑嘻嘻地插入两拨人马中间,仿佛完全没感觉到那冲天的杀气。
双方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弄得一愣。 “哪来的疯和尚!滚开!不然连你一起砍了!”两边同时怒喝。 “砍我?”济公用小指掏掏耳朵,“和尚我肉臭,砍了污你们的刀。我说你们这两伙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在这林子里学那山魈斗狠,所为何来啊?”
“为何?就为他李家(王家)欺人太甚!抢我祖坟之地!”两边又同时吼道,怒目相视,眼看又要冲起来。
“哦——为了一块地啊。”济公拉长了声音,用破扇指向那块争执的“龙眼”之地,“就是那块土疙瘩?啧啧,依和尚我看,风水不怎么样嘛。”
他忽然弯腰,从地上抓起两把泥土,口中念念有词,暗运神通。只见他左右手各捏一把土,猛地向中间一合! “地非地,土非土,冤家宜解不宜结。散!”
喝声未落,他双掌分开,将那合二为一的泥土向空中一抛!奇事发生了!那泥土并未落下,反而在空中迅速凝聚、变形,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化作了两个狰狞可怖、正在相互撕咬啃噬的骷髅头!骷髅眼窝中冒着黑气,发出无声的惨嚎,显得无比痛苦和怨毒。
这骇人景象把所有人都吓住了,一时间鸦雀无声,连冲天的杀气都为之一滞。
济公指着空中的骷髅,声音陡然变得严厉如雷霆:“看看!都睁眼看看!这就是你们争的那块‘宝地’!它吸饱了你们两族百年来的怨恨、算计、流出的鲜血和死去的亡魂!早已不是福地,成了聚怨敛毒的魔窟!你们还要把祖宗埋进去?是想让先人在地下也不得安宁,永世被这怨毒之火煎熬吗?还是想让自己死后,也变成这般鬼样子,继续纠缠撕咬,永无宁日?!”
字字句句,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被仇恨冲昏头脑的人心上!他们看着那空中恐怖纠缠的骷髅,再想想这些年死去的亲人、结下的冤仇,一种巨大的恐惧和寒意瞬间取代了狂热。
济公还不罢休,又用手一指两族群中几个叫嚣最凶、业债最深的人:“你!还有你!瞪什么眼?你们祖上本是姻亲,你太奶奶就出自对方家族!你身上还流着人家的血!如今却要拿刀砍杀自己的血亲?这嗔怒之火,已把你们烧得六亲不认,祖宗蒙羞!”
被他指到的人,如同被冷水浇头,猛地想起族谱上确实有此记载,顿时脸色惨白,手中的刀棍“哐当”落地。
那空中由怨念泥土化成的骷髅,此刻发出一声尖锐的嘶鸣,骤然崩散,化作漫天黑灰,簌簌落下,消失无踪。
林中死一般的寂静。方才还你死我活的两族人,此刻面面相觑,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后怕、茫然和一丝残存的羞愧。那积攒了三年的嗔恨戾气,竟被济公这雷霆手段和诛心之言,硬生生打散了大半。
几位族老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颓然坐倒在地,老泪纵横:“冤孽……真是冤孽啊……”
济公见火候已到,语气转为平和:“罢了,罢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这块地,依和尚看,谁也别要了。不如就在此地建一座小庙,供奉地藏王菩萨,超度这些年来因争斗死去的亡魂,也镇住这地底的怨气。你们两族,从此息争止杀,各自回去,好生过日子,岂不胜过拼个族灭人亡?”
两族人默然良久,最终,不知是谁先扔下了武器,接着,叮叮当当之声不绝于耳。一场眼看无法避免的血腥族斗,竟就此消弭于无形。
后来,石塘镇果然在那“龙眼”之地建了一座“解怨寺”,香火不绝。李王两族虽未能立刻亲如一家,却也再未发生大规模械斗,渐渐恢复了往来。
济公悄然离开石塘镇,心中并无喜悦,反添沉重。这“嗔关”之酷烈,远超个人得失,动辄牵连甚广。破除之法,非仅持戒忍辱,更需霹雳手段显慈悲,直指那怨毒根源。他深知,五欲之关虽险,终是外贼;而那“痴”之一字,无明根本,方是家贼难防。前路漫漫,修行仍在脚下。
(第五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