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0年的雁北春寒未消,烽火却已燃遍山野。在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上,怀孕三月的女英雄李林,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冲锋——她策马引开敌人,以决绝的牺牲为乡亲与战友换得生机,让"双枪女将"的传奇永远镌刻在红砂岗的岩石上。
本文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李林烈士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从腹中胎儿的轻动到红砂岩上的决绝,从闽南才女李秀若的诗心到雁北支队长李林的刚毅,字里行间交织着母亲的柔情与战士的无畏。作者以"三月烽火"为底色,将个人命运嵌入民族救亡的洪流,让杏林的青涩、草芽的倔强与烈士的鲜血相融,既见战争的残酷,更显人性的光辉。
80载岁月流转,红砂岗的杏花年年绽放。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一位烈士的缅怀,更让我们看见:那些在烽火中逝去的生命,从未真正离开——她们化作春风里的草芽,化作枝头的果实,化作一个民族血脉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365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13】
【散文】
三月烽火里的母亲
——怀念女英雄李林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1940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雁北的荒坡上,去年冬天的枯草还倔强地支棱着,只有向阳的土崖边冒出几星鹅黄的草芽,在料峭的风里瑟缩着,像极了那些在烽火中苟延的生命。李林勒住马缰时,腹中那团温热的小东西恰在此时轻轻动了一下,像一颗被春风唤醒的种子,在她的骨血里漾开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
这是她怀孕的第三个月。晨雾还没散尽,远处的炮楼隐约传来日军操练的号声,粗粝的风卷着沙砾打在她的军大衣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她抬手按住小腹,指尖触到棉布下微微隆起的弧度,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在厦门女子师范的课堂上,先生讲过的那句"士不可不弘毅"。那时她叫李秀若,是龙溪城里有名的才女,笔下的诗能惊动整个闽南的文坛,可现在,她是李林,是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支队长,是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双枪女将"。
马背上的颠簸让她有些眩晕。通信员小张从后面赶上来,递过一块烤得发硬的窝头:"支队长,您脸色不太好,要不歇会儿?"她摇摇头,咬了一口窝头,粗粝的麸皮剌得喉咙发疼。"让同志们加快速度,天黑前必须赶到石佛寺,乡亲们还在等着咱们送药。"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只是握着缰绳的手,悄悄收紧了些。
她总想起福建老家的海。龙溪的潮水是温软的,涨潮时会漫过青石板铺就的码头,把渔女们的笑语泡得发甜。母亲总爱在月下纳鞋底,说女孩子家要守得住本分,可她偏不。十五岁那年偷偷剪了辫子,背着家人去厦门求学;二十岁瞒着父母加入共产党,坐船北上时,望着渐渐模糊的海岸线,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若为自由故,山海皆可抛。"那时她还不知道,自由的代价,会沉重到让她连回头望一眼故乡的力气都没有。
队伍行至一道山梁时,瞭望哨突然发出了警报。三发信号弹在灰蓝色的天幕上炸开,像三颗骤然绽放的血花。"是鬼子的骑兵!"李林翻身下马,迅速清点人数——除了二十名队员,还有三十多个要转移的乡亲,其中大半是老人和孩子。她登上一块巨石,望见远处的尘土滚滚而来,日军的太阳旗在风里招摇,像一块肮脏的破布。
“支队长,往东边撤吧,那边有地道!”副队长急声喊道。李林却望着身后的山坳,那里有一片茂密的杏林,此刻正是花谢结果的时节,青涩的果子藏在叶间,像无数双惊恐的眼睛。“不行,”她斩钉截铁地说,“鬼子是冲着乡亲们来的,地道容不下这么多人。小张,你带乡亲们从西侧的山沟走,我带骑兵连把他们引开。”
“支队长!”小张的声音发颤,“您不能去!您还怀着......”
“执行命令!”李林厉声打断他,伸手解下腰间的双枪。这对驳壳枪是贺龙同志亲手交给她的,枪身已经被磨得发亮,枪柄上还留着她掌心的温度。她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那些缩在杏林里的乡亲,老人的皱纹里积满了恐惧,孩子的眼睛像受惊的小鹿。腹中的胎儿又动了一下,这次格外清晰,像是在轻轻叩击她的心脏。
“告诉同志们,我李林这辈子,没丢过中国人的脸。”她勒转马头,对着身边的十名骑兵扬了扬枪,“跟我来!”
马蹄声像密集的鼓点,敲碎了山谷的寂静。李林一马当先,军大衣在风里展开,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她故意让马蹄扬起更多的尘土,故意朝着与乡亲们相反的方向疾驰,故意在经过日军炮楼时,抬手一枪打落了那面刺眼的太阳旗。枪声在山谷里回荡,日军的骑兵果然被引了过来,叫嚣声、马蹄声、枪声搅成一团,像一锅沸腾的血水。
她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远处的红砂岗是片开阔地,四周没有掩护,却是离乡亲们最远的地方。腹部的坠痛越来越明显,冷汗浸透了她的内衣,视线开始有些模糊。她想起入党那天,在延安的窑洞里,她举起拳头宣誓时,窗外正飘着雪,雪花落在窗台上,像无数双见证的眼睛。那时她曾说,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可她没想到,"终身"会这样仓促,仓促到连腹中的孩子都来不及看一眼这个世界。
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她的骑兵一个个倒下了,最后只剩下她和一匹浑身是血的战马。红砂岗的风更烈了,卷起地上的沙石,打在她的脸上生疼。她翻身下马,靠在一块红砂岩上,抬手抚摸着小腹。这里曾是她和丈夫约定好的未来,等抗战胜利了,他们要在这里种上一片杏林,让孩子们在树下读书写字。可现在,这片土地上只有炮火和鲜血。
日军的军官在不远处喊话,用生硬的中文劝降。李林慢慢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又把军帽戴正。她举起双枪,对着天空连开三枪,枪声在空旷的山谷里格外响亮,像是在和这个世界告别。然后,她调转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口。
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她忽然想起母亲纳鞋底的样子,想起厦门女师窗外的凤凰花,想起延安窑洞的雪,想起腹中那个还没来得及取名的孩子。如果他能活下来,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会不会像她一样喜欢写诗,或者像他父亲一样擅长骑马?
枪声落下时,春风正好吹过红砂岗。那些刚冒头的草芽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为这个年轻的母亲送行。远处的杏林里,青涩的果子还挂在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弱却倔强的光。许多年后,当乡亲们回到这片土地,会在红砂岗上种满杏树,每到春天,粉白色的花海就会漫过整个山岗,像极了李林牺牲那天,天边漫过来的晚霞。
而那些在杏林里躲过一劫的孩子们,会听着老人们讲述那个双枪女将的故事长大。他们会知道,曾经有一个叫李林的女子,带着三个月的身孕,用生命为他们换来了春天。他们会在杏树下埋下自己的梦想,等着有一天,让这片被鲜血浸润过的土地,长出最饱满的果实。
风还在吹,带着雁北特有的沙砾和青草的气息。红砂岩上的血迹渐渐凝固,变成了和岩石一样的颜色,仿佛从来都不曾存在过。可只有那些在烽火中幸存的生命知道,1940年的春天,有一个母亲,用她的骨血,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2297字)
【女英雄李林简介】
李林(1915年11月—1940年4月),原名李秀若,是福建省漳州人,印度尼西亚归侨,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英烈。
1、早年经历
李林幼年随养父母侨居印尼,14岁回国后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北平民国大学等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李林”以纪念列宁。
2、革命历程
军事活动:1937年赴山西大同开展抗日宣传,组建晋绥第八抗日游击支队(偏关抗日游击队),率部在雁北、绥南等地打击日伪军,创造“神兵闪击”战术。
牺牲壮举:1940年4月26日,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身负重伤,为避免俘虏宁死不屈,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时年24岁且怀有三个月身孕。
3、历史地位
李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事迹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的贞德”。 (346字)
共3020字 2025年8月15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