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微型地方志
——评马民新《坐船去安庆》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坐船去安庆》以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勾勒出安庆这座城市的记忆画卷,融合了乡土情怀、时代印记与个人成长体验。
文章以长江为背景,通过“乘客渡去安庆”“大南门买牛肉”“新光电影院看电影”等场景,再现了20世纪安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采用移步换景叙事,从长江渡口到盛唐山、近圣街,再到四牌楼,带领读者漫步安庆街巷。

细节描写十分传神,“麻石条铺成的街”“荷叶包的牛肉”,将安庆的老街风貌与饮食文化生动呈现出来。“食物温度的传递能闻到荷叶清香”,以嗅觉记忆触发读者共鸣。“滚烫的汤圆”“连汤水都喝干”,将食物升华为亲情与温情的象征,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贫瘠。而“到省里去”“乡下亲戚来了”等口语化表达,则暗含城乡互动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安庆作为区域中心的吸引力。
物象选取巧妙,饱含深沉的怀旧情绪。“红缨枪”和“鬼脸壳子”面具承载了童年嬉戏的快乐,也隐含对大姐一家温暖的怀念;“冰镇汽水”“黑芝麻糯米团”则成为物质匮乏年代中的幸福符号。
但是,文章叙事结构松散,章节之间缺乏逻辑衔接,如从“买牛肉”突然跳转到“红缨枪”,过渡生硬,部分段落更像碎片化笔记而非完整叙事。时代背景有些模糊,文中提到“食物贫瘠的年代”“乡下亲戚来了”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场景,但未与具体历史事件(如改革开放初期)关联,削弱了文本的社会深度。

当然,瑕不掩瑜,全文如同一部微型地方志,以个人经历为纬线,编织出安庆的城市肌理与人文精神,展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而今,黄昏的安庆江面依然泛着碎金般的光,渡船的马达声与浪花声交织成熟悉的安眠曲。乡下人总爱靠在渡船窗边,看振风塔的剪影渐渐清晰,塔檐下悬着的铜铃仿佛还回荡着旧时风声。振风塔始终像一位沉默的守夜人,而江风带着水腥气,把所有的故事都吹散在波浪里。

【作协文苑】马民新:坐船去安庆
原创 马民新 东至县作家协会 2025年08月19日 07:19 安徽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一江之隔,我住在大渡口。安庆,我来过最多的城市。我是听着江风长大的,江上振风塔、大南门、近圣街、孝肃路、四牌楼、大王庙等人文荟萃。
“到省里去”“乡下亲戚来了”,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安庆,水师营、工农街清晨的路面,就被鱼贩、菜贩打湿,人流声、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打捞烟火记忆,重拾孩童快乐时光,让我们望见最温柔的画面。

买牛肉,看电影
念小学时,星期六去安庆大南门买牛肉,我每个休假乘客渡去安庆,有时在老街长航过渡,有时在西马路东流港上船。 穿过长长的小街,麻石条铺成的,通往盛唐山,旁边有清真寺、探花第藏在四合院老房子里面。我四爹爹、四奶奶就在斜坡上。街上平坦处,卖牛肉的、油煎包、锅贴饺等。脚下就是盛唐山,东晋诗人郭璞曾曰:此地宜城。右面是登云坡。买过牛肉挎着竹篮,再买包子或锅贴饺,一般用油纸或荷叶包的。荷叶包的通过食物温度的传递能闻到荷叶清香的,瞬间心情美美的。
买牛肉,去看电影,绝配。拿好要买的东西,买好早点,往新光电影院走。不管放映什么电影,买上电影票,钻进黑压压的影院里,幕布画面正在放映。找到座位后,边看边吃着早点。记得看的电影有《神秘的大佛》《月亮湾的笑声》《搭错车》《牧马人》。看完电影就乘船回家,一般中午到家。

近圣街,韦家巷汤圆
近圣街往里走,远远的高坡处是姑爹爹家,坡阶是用砖石铺砌。祥哥当兵前,去他家玩。巷子里麻石条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雨后夜晚坐在自行车后座,有自行车也是乡下人奢望。黄泥巴到处都是,一边山头光秃秃的,体育场在修建,以前是黄家操场。韦家巷,吃汤圆。在寒冷的夜晚,吃上一碗滚烫的汤圆。在那食物贫瘠的年代,那也是最早的夜宵。记得连汤水都喝干了,一直温暖到现在。

红缨枪,“鬼脸壳子”
正月随父亲去大姐家玩,一条深深的长巷,在二院附近关岳庙街,三叉口左侧巷处。记得大姐长的很漂亮,肤白貌美,梳着大辫子,做事干练。大姐夫姓黄,我喊大哥哥,在油毡厂上班。高高围墙,大门古色古香,徽派门楼。进门是四合院,还住有别的住户,和谐宁静。大姐家在左侧,穿坊构造,地板也是木头的,窗外临巷弄。大姐家干净,家具摆放整齐,玩具也多,如“鬼脸壳子”面具、红缨枪。面具挂在木板墙上,我直勾勾望着。大姐拿下给我玩,我戴着“鬼脸壳子”面具、手提红缨枪在大姐家、四合院,与大姐的孩子躲猫玩。好像齐天大圣孙悟空舞动“金箍棒”威武,玩疯了。临走时,大姐就把红缨枪送给我了,黄家的小妹舍不得红缨枪,呜呜地哭起来。至今想起来还有点内疚,毕竟夺人所爱,心存歉意。

冰镇汽水,看看书
过年过节去安庆买年货,买新衣新鞋。四牌楼胡玉美一排,麦陇香隔壁有个马公兴饭店,红砖平房。早上做早点,中午搞小炒。跟父亲去安庆,总会在这里停留。中午炒几个菜,青椒牛肉丝、水芹酱油干、鸡蛋汤等。吃饱后,经过人民路,到吴越街新华书店看看书。这边马永兴馆店也经常去,黑芝麻糯米团,我那时非常喜欢吃。还有小沧浪的冰镇汽水。

作者简介
马民新,笔名艺宇,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一个简单朴素的文字搬运工,富含人文情怀,记录挖掘皖江(雁汊)地域文化、传播和推介家风文化、乡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