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南京眼(散文)
文/权太民( 江苏南京)
南京眼,其实是一座连接南京河西和江心洲的跨江步行桥,是南京市的地标性建筑。全长827.5米,主跨240米。起初不过是两弯钢架,跨在夹江之上,白昼里静默,夜晚便放出些光亮来。人们说它像眼睛,大约是因为那圆环的形状,又悬在高处,便自以为能俯瞰人间了。
我家初搬迁到河西时,这里还颇有些荒芜。泥水横流处,野草蔓生,偶有白鹭掠过江面,竟比行人还要从容些。工人们赤着膊,在烈日下搬运钢筋,汗珠砸在水泥地上,"嗤"的一声便化作白烟。那时节,南京眼才立起来不久,四周的楼宇也方在打地基,塔吊转动着,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像是老人在絮叨往事。
南京河西的变迁,向来是不动声色的。今日路过,见一片空地;明日再经,地基已成;后日抬眼,楼已摩天。南京眼目睹这一切,却从不言语。它只是亮着,无论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还是寒风刺骨的寒冬腊月 。。它的光亮不因风雨而减损,亦不因晴好而增辉,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恒定。
这些年,高楼如雨后春笋般从河西的土地里钻出来。玻璃幕墙映着日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商场、酒店、写字楼,一幢比一幢高,一幢比一幢亮。人们西装革履地进出,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某种仪式的鼓点。南京眼便这样看着,看着西装们匆匆来去,看着豪车们排队等候,看着霓虹灯渐次亮起,将夜空染成紫红色。它的目光穿透钢筋水泥,却穿不透人心。
黄昏时分,我常去江边走走。南京眼这时便显出几分温柔来。夕阳的余晖洒在钢架上,竟给它镀了一层金边,倒像是给这个冷硬的现代造物披上了一件古旧的袈裟。散步的人渐渐多了,有牵手的恋人,十指相扣如藤蔓缠绕;有推婴儿车的夫妇,车轮碾过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也有独行的老者,背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单薄。他们从南京眼下走过,偶尔抬头望一眼,又继续前行。那钢架的眼睛,究竟看见了什么?是人们的悲欢离合,还是城市的沧桑巨变?横竖它不会回答,只是沉默地亮着,亮得近乎固执。
冬季的夜晚来得早。不到六点,南京眼便亮起来了。先是淡淡的蓝,继而转白,最后竟成了耀眼的金黄。这光亮的变化,倒像是模仿着生命的历程。灯光映在江面上,被波浪揉碎了,又拼凑起来,如此反复,不知疲倦。对岸的灯光也亮起来,红的、绿的、紫的,在夜色中闪烁,仿佛要与南京眼争辉似的。而南京眼只是静静地悬在那里,不争不抢,却自有一份从容的气度。
有一天晚上,我看见一老者立于南京眼下,仰头凝视良久。他穿着旧式的中山装,在羽绒服的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兀,像是一页从旧书里掉出来的插图。我走近时,听见他喃喃自语:"变了,全变了……"他的声音很轻,却重重地落在我心上。不知他是说这南京眼,还是说这河西,抑或是说这整个南京城。他站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摇摇头,蹒跚着离去了,背影渐渐消融在夜色中。南京眼依旧亮着,对他的离去毫不在意,或许它早已看惯了这样的场景。
春暖花开时,南京眼周围的花开了。粉的、白的、紫的,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像是赶着赴一场盛会。游人如织,举着手机拍照,将南京眼与鲜花一同框进取景器,却框不进那份春日特有的慵懒与喜悦。小贩们推着车,叫卖着氢气球和荧光棒,还有那形形色色的风筝……他们的吆喝声与江涛声混在一起,竟有几分和谐。孩子们笑着,跑着,风筝在天上飘着,线与线纠缠不清。南京眼便这样看着,看着人们的笑脸,看着城市的喧嚣,看着时光的流逝。它的目光温柔而慈悲,像是看着一群嬉戏的孩子。
夏夜的南京眼最是热闹。江风拂过,带走白日的燥热,却带不走城市的喧嚣。年轻人成群结队而来,在灯光下唱歌、跳舞、嬉戏,他们的笑声在江面上荡漾开来。有时还能见到求婚的场景:男子单膝跪地,女子掩面而泣,围观者鼓掌欢呼。南京眼的光芒此刻便成了见证,虽然明日它就会忘记。它的记忆是短暂的,但它的存在却是永恒的。
秋雨中的南京眼则显得冷清。游人少了,小贩撤了,连灯光似乎也黯淡了几分。雨丝斜斜地划过钢架,落入江中,无声无息。偶尔有撑伞的人匆匆走过,头也不抬,像是害怕与这秋雨有太多的纠缠。南京眼在雨中静默着,仿佛一个被遗忘的守望者,它的目光穿透雨幕,望向远方,却不知在期待什么。
这些年,河西的楼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宽,人越来越多。正在落成的鱼嘴大厦将以498.8米的新高度比肩紫峰大厦,成为南京地区地标性的第一摩天高楼。南京眼却还是那个南京眼,不增不减,只是看着。它看过荒芜,看过繁华,看过无数人来人往。它的灯光照亮过欢笑,也照亮过泪水,却从不曾为谁改变过明暗。它的恒常,反倒衬出了人世的变迁。
有时我想,城市需要这样一双眼睛。它不言语,不评判,只是忠实地记录着一切。当我们的记忆逐渐模糊时,它却清晰地记得每一刻的变化。或许百年之后,当现在的高楼都已倒塌,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时,南京眼依然会悬在那里,用它的光芒讲述河西的故事。那时的人们,可会读懂它的目光?
明亮的南京眼,终究是一位看客。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这瞬息万变的城市里,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唯有南京眼,永远深遂,永远明亮,永远守望。
2025.8. 于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