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实证解读华夏灿烂文明史
一一探寻“我们是谁”的文化密码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2023年9月3日
本文基于中国权威考古论证,深入探讨华夏灿烂文明史,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到王朝文明的演进,以及文明的特质与传承,全面解读“我们是谁”这一深刻命题。通过梳理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从远古到秦汉时期的发展脉络,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强调考古实证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引言
“我们是谁”,这一哲学追问贯穿人类历史长河。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离不开对华夏灿烂文明史的深入研究。中国权威考古论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古老文明的脉搏,解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明晰我们的根脉所在。
二、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1 人类起源与早期人类活动
百万年前,中华大地便有先民活动的踪迹。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点燃第一簇火,用骨针缝制衣裳,以石器改造山河。河姆渡的稻谷和半坡的粟米,标志着采集时代的结束,农业定居成为文明的基石。从中国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沿海一带,都分布着早期人类的活动遗迹,这些长期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各自发展出适应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多元起源奠定了基础。
2.2 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古城的发现震惊世界。古城起始年代为距今5300年,延续到距今4300年前后,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宽度40 - 60米,城内有贵族居住区和平民居住区,城外还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用于防洪、灌溉和交通。良渚文化的玉器、陶器、棺椁等礼仪制度,开启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先河,国际上公认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焦家城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典型代表。在10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墓葬、祭祀坑等丰富遗迹,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展现出文明要素齐全、文明社会开启、礼制初步形成等特征,年代为距今约5300 - 4600年,有力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
从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和环壕聚落,再到中原地区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遗址,大约在距今5500 - 5000年前后,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玉礼器和陶礼器为标志的古国,它们如满天星斗,构成了中华文明初曙阶段的多个源头 。
2.3 古国时代的演进
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出现了大型的复杂社会群体和社会等级分化;第二阶段约为距今5200至4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焦家、双槐树、石家河、良渚遗址均属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长江中游的屈家岭 - 石家河文化率先发展出国家政体,步入文明;第三阶段约为距今4300至3800年前后,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转角浮雕和贵族专属墓地,陶寺遗址确认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夯土建筑基址,展现出新的文明化发展态势 。
三、王朝文明的演进与发展
3.1 夏朝的建立与文明特征
从邦国型文明向王朝文明发展过程中,战争加剧了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融合和阶级分化,产生了世袭制的夏王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代表了当时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二里头文化存在时间和分布范围与文献所记夏朝晚期相符,其礼器和礼制向四周传播,形成二里头文化圈,体现了“九州攸同”的发展趋势,说明夏文化逐步被周围邦国和部族接受,中华文明的核心不断产生文化影响力 。
3.2 商朝的继承与发展
继夏而起的商部分继承了东夷人的文化,并和夷人结成军政同盟,建立商王朝。“景亳之会”是商汤联合东夷诸族的会盟活动,之后商联军倾覆了夏王朝。商朝在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明,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其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如司母戊鼎等,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
3.3 周朝的成熟与华夏文化的形成
周人兴起于黄河中游更为靠近西部的地区,继承了商的天下。三代的迭代和交融,到西周时期展现出较为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并在文化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华夏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政治合法性上,周人以“德”为中心,认为天命来自民意;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民族构成上,呈现为多个族群统一的政治、文化共同体 。
四、中华文明的特质与传承
4.1 以“德”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从周人开始,突破了单纯以血缘作为统治者成为“天子”的标准,将“德”作为重要考量,认识到民心向背可决定王朝兴衰,形成德为中心、天命来自民意的政治思想,使早期中国逐步成为基于德行政治理念的世俗国家,这一理念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始终,影响着后世的政治观念和治理模式。
4.2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家族血缘关系亲疏分配国家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结构,体现家国同构。这种政治体制不仅在当时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结构,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与文化融合
中华文明从起源时期的多元格局,到逐渐融合发展为一体,各区域文化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文化影响,还是近代外来文化的传入,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
4.4 礼乐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史前先民创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椁等礼仪制度,到龙山时代的进一步完备,再到夏商周三代王国礼制的完整继承,礼乐制度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它不仅是社会等级秩序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五、考古实证对华夏文明史研究的意义
5.1 增强历史信度
考古发现为华夏文明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一些错误认知。如汉文帝霸陵位置的确定,弥补了西汉帝陵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纠正了流传多年的错误 。众多考古遗址和文物的发现,让我们对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
5.2 丰富历史内涵
从远古人类的生活遗迹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址、墓葬、文物等,考古实证展现了华夏文明丰富多彩的内涵。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脉络得以清晰呈现,让我们了解到先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情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华夏文明史的认知。
5.3 活化历史场景
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和遗址,仿佛是历史的切片,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过去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研究和展示,我们可以想象古人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等,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 。
5.4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考古实证揭示了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文化底蕴。这些成果激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六、结论
通过对中国权威考古论证的梳理,我们清晰地看到华夏灿烂文明史的发展脉络。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到王朝文明的演进,再到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与传承,考古实证为我们解读“我们是谁”提供了丰富而确凿的依据。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是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蕴含着坚韧、智慧、包容与创新的精神。在当今时代,深入研究华夏文明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珍视这些历史遗产,不断探索和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让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戴志撰稿于文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