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二李宏塔》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9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荣誉史上,“七一勋章”犹如一束穿越时空的聚光灯,将那些默默奉献的英雄推至历史前台。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构筑了一座精妙的文学纪念碑,使李宏塔——这位承载着特殊革命血脉的勋章获得者——的形象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交响中巍然屹立。这组作品不仅是传统诗词形式的现代演绎,更是对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次深度解码,通过诗学语言完成了对“红色血脉”与“公仆本色”这一双重主题的深刻诠释。
(一)
1. 李宏塔的特殊性在于他血脉中流淌的基因记忆。作为李大钊的后代,他承载着跨越世纪的革命火种。马学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质,在诗中构建了一条清晰的精神传承链:“三代忠贞赤帜前”(七律一)、“大钊血脉赤诚随”(七律二)、“祖父英雄都好汉,儿孙全范子忠良”(七律三)。这些诗句不是简单的血统论调,而是将生物学意义上的继承升华为精神谱系的接续。诗人用“烛燃星火续山川”(山花子)的意象,将李大钊比作最初的火种,李宏塔则是延续的火焰,完美诠释了革命精神代际传递的永恒命题。
2. 更为难得的是,马学林诗作超越了单纯的血脉颂歌,揭示了李宏塔如何将继承而来的精神资本转化为实践行动。“铁肩担尽旧河山”(临江仙)既是对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直接呼应,也是对李宏塔实际行动的生动写照。这种转化不是被动的承袭,而是主动的创造,正如“浊涛曾濯地,霜色满身寒”所描绘的,是在现实困境中的坚守与奋斗。
3. 马学林笔下的李宏塔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成功塑造了一个“反官僚”的干部典型。诗作通过一系列对比强烈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与传统官场形象截然不同的公仆形象:“单车巷陌察民瘼,两袖风烟守俸泉”(七律一)、“巷陌布衫询瘼苦,衙斋素履守清规”(七律二)。这些诗句中,“单车”与“巷陌”、“布衫”与“素履”形成了质朴的意象群,与通常想象中的官员威仪形成强烈反差。而“两袖风烟守俸泉”更是对中国传统清官形象的现代诠释,强调了对合法收入的坚守与对非法所得的拒绝。
(二)
1. 诗人马学林刻意运用了身体意象来强化这种形象塑造:“肩头月照千家暖,心底春融万户慈”(七律二)、“映月冰心昭大义,擎天铁骨有柔肩”(七律一)。在这里,“肩”既是承担责任的物理部位,也是象征担当的精神符号;“铁骨”与“柔肩”的并置,刻画出刚毅与柔情并存的完整人格。这种身体书写使李宏塔的形象超越了概念化表达,获得了血肉丰满的艺术真实感。
2.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与现代意识。十首作品涵盖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多种体裁,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诗歌交响乐。每首作品选择不同的韵部,如一下平声一先韵、二上平声四支韵、三下平声七阳韵等,这种形式上的变化避免了单调重复,从不同角度打磨李宏塔的形象侧面。
3. 马学林在意象运用上,构建了两个核心意象系统:一是光明系意象,如“勋章七一放光芒”、“烛燃星火”、“北辰光”等,用以象征精神指引与荣誉光辉;二是土地系意象,如“热土沃千乡”、“稻花香透万民肠”、“润桑田”等,用以表征为民服务的实践场域。两组意象的交织并用,巧妙地将精神性与实践性统一于诗歌意境中。
4. 尤为精彩的是马学林对“北辰”(北斗星)意象的反复运用:“勋耀北辰光闪灼,照人寰”(山花子)、“勋辉凝北斗,长照玉门关”(临江仙)。北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方向指引的象征,也是政治清明的隐喻。诗人通过这一意象,将李宏塔的个人荣誉提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引意义的精神坐标,实现了从个人表彰到典型引领的诗学升华。
(三)
1. 马学林的创作呈现出惊人的体裁多样性——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上的不厌其烦与李宏塔事迹的反复吟咏形成奇妙的对应关系,仿佛只有通过多种音律的合奏,才能完全传达这位勋章获得者的精神全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三首五律则分别押一先韵、七阳韵和八庚韵,这种用韵的刻意变化避免了阅读疲劳,更暗示了李宏塔精神品质的多维性。
2. “三代忠贞赤帜前,清云一脉继先贤”——开篇七律即刻揭示了李宏塔的独特身份坐标。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之孙,李宏塔的身上流淌着革命的血液,却又是以平凡公仆的身份创造不凡。马学林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在多首诗词中反复强化“血脉”意象:“大钊血脉赤诚随”、“血脉继忠贤”、“血脉继旗旌”。这种血脉书写不是简单的血统论,而是对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诗意呈现,是革命精神谱系的生命化表达。
3. 然而诗人并未陷入血统决定论的窠臼,而是巧妙平衡了“先天传承”与“后天选择”的辩证关系。在“祖父英雄都好汉,儿孙全范子忠良”之后,紧接着是“勤勤恳恳当公仆,业业精精作栋梁”——从血统荣耀到个人奋斗的转折,暗示了革命后代的双重使命:既是精神遗产的继承者,更是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
(四)
1. 李宏塔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厅官脚上沾着泥”的公仆本色。马学林以一系列对比强烈的意象捕捉了这一特质:“单车巷陌察民瘼,两袖风烟守俸泉”形成权力与清廉的对比;“肩头月照千家暖,心底春融万户慈”构成辛苦与温情的对照;“半世衣衫存菜色,百年肝胆化民粮”则是自我牺牲与为民奉献的统一。这些诗句在格律的严谨约束中迸发出情感张力,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完美融合。
2. 诗人在表现手法上极具匠心:“铁骨量山知巷陌”中“量”字的运用,既暗含“丈量”的实地调研之意,又寓有“考量”的深思熟虑之味;“浊涛曾濯地,霜色满身寒”则通过环境恶劣反衬人格高洁;“稻花深处万民安”以丰收意象象征治理成效。这些经过锤炼的语言结晶,使人物形象摆脱了概念化的桎梏,获得了艺术生命力。
3.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还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十首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网络,意象在不同诗作中反复出现并相互呼应:“北辰光”在翻香令和浣溪沙中闪烁;“铁骨”在七律和五律中铮铮作响;“稻花香”在临江仙和浣溪沙中弥漫。这种意象的重叠与变奏,既强化了主题表达,又形成了丰富的纹理层次,读者在反复阅读中能不断发现新的意义连接。
(五)
1.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时间维度的处理。“百年”一词在十首作品中多次出现,与“三代”、“半世”等时间概念交织,构建了个人生命史与政党发展史的重叠叙事。李宏塔的个人经历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微观缩影,而党的百年征程又为个人价值实现提供了宏阔背景。这种时间叙事策略有效地将个人颂歌升华为时代礼赞。
2. 在传统诗词现代转型的探索中,马学林这组作品提供了宝贵经验。他成功运用古典形式表现了现代主题,在严守格律的同时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气息。“勋耀北辰光闪灼,照人寰”这样的诗句,既延续了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的政治忠诚表达传统,又赋予了“北辰”以党的领导的现代象征意义;“光荣努力党擎旗”这样略带口语化的表达,在严谨的律诗中并不突兀,反而增添了时代感和力量感。
3. 这组诗词群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们捕捉并凝固了一种精神典范。李宏塔作为革命后代,本可享受身份带来的便利,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公仆之路;作为厅级干部,本可安享办公室的舒适,却坚持“单车巷陌”的基层走访。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特权意识的彻底摒弃,对公仆身份的深刻认同,对人民立场的坚定坚守。马学林的诗词正是这种精神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
(六)
1. 通过这十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模范人物的生动肖像,更是一种政治伦理的诗意表达:权力应当如何行使,地位应当如何对待,传统应当如何继承。在这个意义上,马学林的创作已经超越了个人颂歌的范畴,成为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艺术诠释,对“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执政理念的深刻印证。
2. 这组诗词创作于2025年8月19日,这个时间点值得玩味。它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与前瞻,使诗作具有了特殊的历史纵深感。“百年勋耀铭名绩,再举新程续甩鞭”(七律一)、“百载新程志未移”(七律二)等诗句,既是对过去百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新程的开启。这种时间意识使诗歌超越了个人颂歌的局限,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
3. 马学林通过李宏塔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七一勋章”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和历史见证。勋章“光焰即心香”(翻香令),是内在精神的外在表征;“丰碑立万疆”(五律二),是空间上的精神地标;“铭史册”(七律二),是时间中的永恒刻印。这种多维度诠释,使诗作具有了超越具体表彰活动的普遍价值。
结束语:
马学林的组诗词最终指向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质——“百年肝胆化民粮”(浣溪沙)。这句神来之笔将抽象的“肝胆”转化为具象的“民粮”,揭示了共产党人存在的根本意义:将自我转化为滋养人民的食粮。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对奉献精神的极致表达,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深刻的诗意呼应。而且。这组诗词通过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化,成功塑造了李宏塔作为“红色传人”与“人民公仆”的完整形象,解码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的颂歌,也是群体的画像;既是过去的总结,也是未来的启示。在诗词的韵律中,李宏塔个人的事迹升华为一种普遍的精神象征,指引着新时代的前行方向。正如诗中所预言:“勋辉凝北斗,长照玉门关”——这种精神之光必将穿越时空,持续照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进征程。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