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滦州
图 文/吴凤存(黑龙江)
古城印象
昨晚上的一场细雨,轻轻洒落在客栈内外,它湿润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滋润了人们的心田。我们走出院门,漫步徘徊在古城街道上,微风拂面,带着一丝丝凉意,却也带着细雨过后的清新与甘甜。在古城随处可见小桥流水、灰墙青瓦的景致。古城仿佛是一幅水墨画,淡雅而又不失韵味。雨后的薄雾如丝如缕,轻轻飘落,将古城装点得如诗如画。
滦州古城好似一本线装书,每个转角都有其独特故事。夜晚的彩灯,甚至每缕烟火都带着温度,古城的青石路与明清建筑群共同诉说着辽金至明清的沧桑变迁。古城虽远离苏杭三千里,但这里可寻江南在滦州。古城夜游、泛舟可赏灯光倒映,古城以飞檐翘角、小桥流水雕画着江南的意境,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靠近滦河环绕的古城水景,眼前是北方雄浑与江南灵秀完美融合。
紫金塔是古城制高点,七层仿古塔,登塔可俯瞰全景,夜景灯光璀璨。东城门是辽代风格,刻有乾隆御笔“滦州”。
在古城,可体验评剧与民俗表演。滦州是评剧、皮影戏的发源地,古城内常年展示非遗文化,如皮影戏、评剧表演等。
张学良与大觉寺
古城北5公里的横山,山腰有寺,名大觉寺。在这个千年古县,张学良在大觉寺做出“东北易帜”、共御外敌的重大决策已广为人知。
大觉寺始建于明代,大觉寺中有张学良改旗易帜纪念馆,踏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当年张学良离去时作的那首诗。据说张学良离开大觉寺的那天早晨,见案上有文房四宝,当即挥笔写就五言诗一首,诗曰:‘世事仁者觉,幸有大觉名。天意何愦愦,人心自明明’。现在滦河公路西侧有块“学良道”指示牌,写道:“学良道,寓意1928年6月6日张学良率军由京返奉,驻扎横山大觉寺,在此决策‘东北改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被誉为民族壮举。”
滦州一景研山塔
研山在城南1.5公里处滦河西岸,研山呈东西走向,形似卧虎,素有“研山虎踞”之称。山顶的文峰塔始建于辽世宗时期(947年),原为13层砖木结构,高20米,塔身刻有“凌云梯”“冲霄汉”等题刻。碧霞元君祠相传建于清朝顺治年间,主殿供奉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及天花娘娘,配殿有观音像。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帝东巡时曾驻跸研山并参拜碧霞元君祠。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毁掉,现在的研山文峰塔与碧霞元君祠是2009年重建,山顶塔高32.67米,采用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仿辽建筑风格。
据说康熙帝东巡时,曾下河观鱼、上山巡塔,并在碧霞元君祠替母还愿,使研山文峰塔声名远扬。
滦州青龙山
青龙山四季景观独特,春杏、秋菇、冬风、夏花与梯田相映成趣,青龙山是与碣石山、盘山齐名的三大名山之一,古称清凉山,又名截龙岭,青龙山群峰布列,曲径通幽。既有悬崖陡立,也有云海迷离,有九庙十八寺的宗教遗迹且多有神话传说。
"金山寺影几千秋,云索高峰水自流。远望湖北三千里,近视江南十六州"
这是清代乾隆帝登临青龙山时所作,描绘了金山寺千年古刹与云雾、流水相映成趣的景象。
后有清末进士刘东美题咏望海楼"百尺高楼矗山巅,登临醉饮共仙眠"描绘了山巅古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
古城之美让乾隆皇帝巡游滦州时,被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底蕴所震撼,挥笔写下“揽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这一千古绝句。
回到客栈再看雨中的花朵,更是娇艳欲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最美的姿态。这次和友人不经意间的滦州之旅,成为一次难忘的旅行。
吴凤存: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六零年出生,七六年来东北,装修木工。现已退休,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