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烛影摇红
次日夜深,周府东厢却亮着不寻常的烛火。
毓敏倚在绣榻上,指尖划过账册泛黄的纸页。这才是真正的私账——昨夜她给范竹安的,不过是誊抄的假本。真迹此刻正摊在膝头,墨迹里浸着血锈气。
“粮七百石,折银五千两...分巡道周秉乾...”她轻声念着,嘴角扯出冷弧。父亲?那老狐狸岂止贪了五千。这账册九假一真,真的部分,足够把范竹安送进死牢。
烛火噼啪一跳。
她想起三日前,张之焕醉醺醺掐着她下巴:“敏娘,你爹送你来,不就是当个眼线?好,本官给你个立功的机会...”酒气喷在她脸上,“范竹安那穷酸,竟敢写反诗讥讽新政?你去,弄点真凭实据...”
她当时浑身冰凉。原来他早知道!留着她,不过是要钓出更大的鱼。
可谁才是鱼?
门外忽然响起叩门声,急促如雨点。毓敏猛地合拢账册塞入枕下。
“谁?”
“小姐!是俺,周福!”老管家声音发颤,“范先生他、他方才翻墙出去了!瞧着是往知府衙门方向!”
毓敏心口一坠——竟提前一夜?!
她疾步开门:“当真看清楚了?”
周福满头是汗,眼睛却贼亮:“千真万确!俺盯了他整日,见他收拾了个包袱...小姐,要不要即刻报官?”
报官?那她精心布的局就全毁了。毓敏强定心神:“不必。你带两个信得过的家丁,远远跟着。若见他进了衙门西角门...”她压低声音,“便去敲衙前鼓,就说有贼入府!”
周福一愣:“可那哑仆...”
“哑仆才好。”毓敏眼底闪过厉色,“死了的哑仆,才不会乱说话。”
老管家打了个寒噤,应声退下。
毓敏闩上门,背脊渗出冷汗。范竹安为何提前?莫非...他察觉了什么?不,不可能。那书呆子满心只剩“救她”的妄念,蠢得可怜。
她走到镜前,镜中人面色苍白,唯有一双眼亮得骇人。五年了,从她被当作礼物送进知府后院那天起,她就等着这场大火。烧吧,把周家、张家,连同她这污糟身子,烧个干净!
只是...范竹安。
她指尖抚过冰凉的镜面。那人是块顽石,偏偏生了副柔软心肠。可惜了。
更鼓传来,子时了。
毓敏猛地攥紧衣袖。衙门方向,隐约传来喧嚣人声。她竖起耳朵,竟听见兵刃交击的锐响!
怎么回事?巡夜兵丁不该这么快...
砰!房门被撞开。周福连滚带爬扑进来,官帽都掉了:“小姐!坏了!范先生他、他根本没去西角门!他直闯了正堂,此刻正和张大人当面对质呢!”
毓敏眼前一黑。
“...对质什么?”
“俺离得远,只听见几句...说什么粮饷、什么血书...范先生竟掏出件血衣!张大人当场就掀了桌子!”
血衣?什么血衣?!
毓敏浑身血液都冻住了。她猛然想起——去年那个吊死的粮书,是范竹安的远房表叔!那人死前一个月,曾来周府找过范竹安...
她算计他的痴念,却忘了他骨子里那点迂腐的“正义”。
窗外火把大亮,人声鼎沸如潮水般涌近。脚步声、呵斥声、刀鞘碰撞声...重重叠叠逼围而来。
“里面的人听着!”衙役的吼声震得窗纸乱颤,“范竹安已招供!同党速速束手就擒!”
毓敏踉跄倒退,撞翻了烛台。火苗窜上帐幔,轰地燃起一片血红。
在腾起的烈焰中,她竟低低笑起来。
好个范竹安。原来你不是鱼饵。
你是扑火的蛾。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