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辛的楹联创作
李含辛作为当代活跃的楹联创作者,其作品以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现代视角融合为特色,以下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解析:
1. 历史题材的现代诠释
《风流本色》通过周瑜、吕布等历史人物与红拂、文君等女性形象的对照,解构传统英雄叙事。上联“一纸荒唐泪,廿载奔波,看状告无门,公堂深锁千重雾”以李雪莲的荒诞遭遇隐喻基层法治困境,下联“九州砥砺行,万民翘首,待云开有日,法典高悬九域天”则寄托对法治完善的期待。这种将小说情节升华为社会批判的创作手法,展现了楹联作为“微型史诗”的叙事张力。
2. 城市书写的文化融合
《澳门》联以“濠江浪涌”开篇,通过“七子归怀”“中葡文化共交融”等意象,既呈现澳门回归后的繁荣景象,又凸显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性。下联“澳岛风清”与“妈祖慈恩”的呼应,巧妙串联起海洋文化与民间信仰。该作品采用白描手法,在34字内完成从地理标志到人文精神的跨越。
3. 身体美学的意象实验
《宋轶蚀骨销魂》突破传统咏物联范式,以“纤腰似柳刀”“丰臀如月钩”等大胆比喻重构女性身体叙事。上联通过“楚宫汉殿”与“唐风宋韵”的时空折叠,下联以“吴宫晋月”的蒙太奇拼贴,形成古典意象与现代凝视的碰撞。这种尝试因语言尺度引发争议,但也体现了楹联形式创新的可能性。
4. 小说联评的文本互文
为婕妤小说《荼蘼花尽》所题长联,上联“帝都笔落惊鸿”以长安地标群(灞桥、雁塔)映射人物命运,下联“渭水情凝泣血”用秦楼、曲江的时空坐标强化悲剧感。通过“豆蔻词工”“团扇诗残”等典故的互文性改写,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转化为文化记忆的层累书写。
李含辛的创作实践显示,当代楹联可在保持对仗、用典等传统规范的同时,通过题材跨界(如法治、城市文化)、意象重构(如身体隐喻)和文本互文(小说联评)实现创造性转化。其作品既延续了清代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宏大叙事传统,又融入了网络时代的语言实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