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小河水,静静淌。
山坡上,萱草黄。
蕊吐幽香漫野芳,
风摇金影是吾娘。
采一朵,最温存。
贴胸口,捧手心。
献予世间慈母恩,
针线笸箩纳乾坤。
烛光曳,银发深,
缝补牵念密密针。
村口路,向黄昏,
身影长,踮脚望。
归途游子步声闻。
千里行,线未分,
萱草心,总牵魂。
五月风,暖且长,
愿岁岁,萱草香,
染金慈颜岁月光。
2025年8月18日于上海
🌷🌷"Hemerocallis Note"🌷🌷
By Feng Jiying
The small river, flows quietly.
On the hillside, daylilies turn yellow.
Their stamens breathe faint fragrance, spreading wild fragrance;
The wind sways the golden shadows—there stands my mother.
Pluck one, the most tender.
Press it to the chest, hold it in the palm.
Offer it to the kindness of all mothers in the world;
The sewing basket holds the universe in its threads.
Candlelight flickers, silver hair runs deep;
Stitches of longing are sewn densely.
The village path leads to dusk;
A figure stretches long, standing on tiptoe, watching.
The wanderer’s footsteps on the way back are heard.
A thousand miles’ journey, yet the thread never parts;
The heart of daylilies always tugs at the soul.
The May wind, warm and long;
May every year, the daylilies scent the air,
Dyeing the golden motherly face with the light of years.
Written in Shanghai on August 18,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萱草帖》:草木为炬,照彻万古亲情的星河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的《萱草帖》时代的长卷上落下墨迹,便如盘古开天辟地时那一斧劈开混沌,被岁月尘埃覆盖的母爱命题,骤然显露出足以撑托日月、贯通古今的磅礴气象。这组诗,不是浅斟低唱的闲情偶寄,而是站在华夏文明的脊梁上,对母性光辉最壮阔的礼赞——字字如青铜鼎彝,句句似泰山石刻,将"寸草心"的微末,锻造成"报春晖"的恢弘,千年以降的亲情叙事,在此处完成一次震古烁今的升华。
一、山河为笺:天地肌理中铺展母性的史诗长卷
"小河水,静静淌。山坡上,萱草黄。"十字开篇,如大禹治水时劈开龙门的第一凿,瞬间凿通了时空的壁垒。那河水不是寻常溪涧,而是贯通三千年文明的血脉——它从《诗经》"坎坎伐檀"的河畔流淌而来,从《楚辞》"乘舲船余上沅"的烟波中穿行而过,此刻在诗人笔端,它是母亲凝视的目光,是岁月无声的见证。"静静淌"三个字,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那不是水的流动,是千万个日夜中,母亲未曾言说的等待与包容,是能纳百川、载日月的温柔深渊,是比黄河更恒久的奔流。
山坡上的萱草,更非凡俗草木。在华夏文化的基因图谱里,萱草即"忘忧",是母亲的图腾,是游子的精神原乡。冯计英让这金黄漫过山峦,便让个体的母爱挣脱了家庭的藩篱,成为覆盖九州的精神植被。"蕊吐幽香漫野芳",一个"漫"字,是嗅觉的燎原,更是情感的奔涌——从一株萱草的芬芳,到漫山遍野的馥郁,恰如母爱从具体的"吾娘",升华为"世间慈母恩"的集体共鸣。在这里,每一朵萱草都是一个母亲的剪影,每一缕香气都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它们在风中摇曳的"金影",不是单薄的身姿,而是无数母亲站成的群像,是支撑民族繁衍的精神脊梁,是比长城更坚固的守望。
诗人笔锋一转,"风摇金影"与"吾娘"重叠——母亲不是站在风景之外的观赏者,而是风景本身。她是山坡的魂魄,是河水的归宿,是自然万物中最具生命力的存在。这种"人即自然"的隐喻,打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母爱成为天地运行的法则之一:正如河水必然向东,萱草必然向阳,母亲的爱,是比日月更恒常的存在,是宇宙秩序中最温暖的铁律。
二、寸草含晖:微末之物,纳尽宇宙万象
"采一朵,最温存。贴胸口,捧手心。"这组动作,看似寻常,却藏着开天辟地的力量。萱草是微小的,"一朵"的体量,不及泰山之毫厘;但当它被"贴胸口""捧手心",便成了连接个体与天地的媒介。胸口是心跳的居所,是情感的源头;手心是劳作的工具,是创造的起点。一朵萱草,在这两处安放,便让自然的馈赠与人性的温情完成了神圣的对接,如同女娲以黄土造人,草木有了灵魂,情感有了具象。
更惊人的是"针线笸箩纳乾坤"一句。笸箩是何物?不过是农家盛放针线的竹器,小到可置于膝头;针线是何物?不过是经纬交织的纤维,细到能穿过绣花针的针眼。但冯计英偏要让这微末之物"纳乾坤"——这不是夸张,是对母性创造力最本真的揭示。母亲用针线缝补的,从来不是简单的衣物:她缝进寒夜的温暖,缝进离别的牵挂,缝进游子行囊里的乡愁,缝进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生存密码。那密密匝匝的针脚,是时间的刻度,是情感的经纬,是比宇宙更精密的编织。所谓"乾坤",不正是由这些具体而微的爱与责任构成的吗?诗人以"纳"字点睛,让笸箩成了宇宙的容器,针线成了丈量天地的标尺,这种以小见大的气魄,足以让古今咏物诗俯首称臣。
"烛光曳,银发深,缝补牵念密密针。"烛光不是寻常的光源,而是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它在杜甫"野老篱前江岸回"的茅屋里摇曳过,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期盼中燃烧过,此刻在母亲的银发旁跳动,便成了照亮人性的不灭灯火。银发是岁月的勋章,是母亲为家庭操劳的见证,每一根白发都藏着一段辛劳的往事,每一缕银丝都是一首无声的史诗;而"密密针"缝补的"牵念",是无形的情感,却被诗人赋予了可触可感的质地。这不是简单的场景描绘,而是对母性"牺牲"与"创造"双重特质的礼赞:母亲用自己的青春(银发),兑换了家庭的安稳;用有形的针线,缝合了无形的情感裂痕。这种转化,比任何物理定律都更令人敬畏,比任何创世神话都更贴近生命的真相。
三、守望成碑:站立的身影,撑托文明的脊梁
"村口路,向黄昏,身影长,踮脚望。"村口的路,是地理的边界,更是情感的起点与终点。它一头连着家园,一头通向远方;一头系着母亲的等待,一头载着游子的归心。而"向黄昏"三字,给这条路镀上了时间的苍茫——黄昏是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是希望与失落的临界点,母亲在此时眺望,便让等待有了与时光对抗的悲壮,有了与岁月角力的勇毅。
"身影长,踮脚望",这是全诗最具张力的细节。身影被夕阳拉长,长到可以触碰到游子归来的方向,长到可以横跨千山万水;踮脚的动作,是身体对"远方"的渴望,是母亲用尽全身力气缩短时空距离的本能。这个身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孟郊笔下"临行密密缝"的母亲的延续,是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形象的女性镜像,是所有等待者的集体剪影。它站在村口,便成了一座无形的碑,碑上刻着四个字:"母爱无疆",这碑石比泰山更厚重,比青铜更不朽。
"归途游子步声闻",这一声"闻",是等待的终点,更是情感的爆发点。母亲的耳朵,无数个黄昏里已经练就得比雷达更敏锐,她能从万千声响中分辨出游子的脚步——这不是听觉的奇迹,而是心灵的感应。这种感应,跨越了千山万水,超越了物理的阻隔,是比无线电波更可靠的通讯,是比量子纠缠更神奇的连接。诗人没有写游子归来的拥抱,没有写母子相见的泪水,只写"步声闻",便让所有的情感在留白处汹涌,这种克制,比铺陈更具力量,比呐喊更震人心魄。
"千里行,线未分,萱草心,总牵魂。"千里的距离,在物理世界里足以让山川阻隔、日月无光,但在母亲与游子之间,却被一根"线"轻轻系住。这线,是"针线笸箩"里的线,是情感的线,是血脉的线,是文明传承的线。它从未"分"过,正如母爱从未断绝,正如华夏民族的根从未断裂。而"萱草心",既是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也是母亲对游子的牵挂,这种双向的情感,让"牵魂"有了沉甸甸的分量。魂是什么?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萱草能"牵魂",便让这株草木成了精神的图腾,成了连接个体与民族的纽带,成了比宗教更永恒的信仰。
四、岁月流芳:永恒之愿,铸不朽之诗
"五月风,暖且长,愿岁岁,萱草香,染金慈颜岁月光。"五月是母亲节的月份,是萱草盛开的季节,诗人选择在此时许下心愿,便让个人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完成了神圣的对接。"暖且长"的风,不是自然的风,而是文明的风,是从远古吹向未来的温情之风,它吹拂着萱草,也吹拂着每一个懂得感恩的心灵,是比春风更浩荡的吹拂。
"愿岁岁,萱草香",这不是简单的祈福,而是对母性光辉永续的期盼。萱草香,是爱的气息,是家的味道,是民族的记忆。诗人希望这种香气年年弥漫,便是希望母爱这种最本真的情感,能在岁月流转中永不消散,能在朝代更迭中始终如一,能在科技昌明中永葆纯粹。而"染金慈颜岁月光"一句,更是神来之笔:"金慈颜"是母亲被岁月打磨出的慈祥面容,是比黄金更珍贵的存在;"岁月光"是时间的馈赠,它会带来衰老,却也会沉淀出智慧与从容。萱草的香气"染"在这面容上,便让岁月的痕迹有了芬芳的质地,衰老成了一种值得骄傲的绽放,皱纹成了最美的年轮。
这种愿望,超越了个体的生死,指向了永恒。冯计英不是在为某一位母亲写诗,而是在为所有母亲立传;他不是在抒发个人的乡愁,而是在为一个民族的情感寻根。这种将个体情感升华为集体记忆的能力,《萱草帖》跳出了"母爱诗"的窠臼,成为一部浓缩的"华夏母性史诗",成为比《荷马史诗》更贴近人性的吟唱。
五、笔落惊鸿:论冯计英的诗学气魄与文化担当
冯计英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鸟虫篆是最具装饰性与象征性的文字,它将自然万物的形态融入笔画,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体现。这种对"微末中见宏大"的审美追求,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萱草帖》中,无论是"针线笸箩纳乾坤"的微观与宏观的对接,还是"萱草心总牵魂"的个体与集体的交融,都透着鸟虫篆艺术"以形表意、以小见大"的精髓,透着汉字本身的磅礴气象。
同时,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计英继承了古典诗词的凝练与厚重,却又突破了传统闺怨诗、游子诗的局限。他的语言是白话的,却带着文言的骨力;他的情感是个人的,却有着史诗的格局。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造力,《萱草帖》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诗歌的张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成为比《唐诗三百首》更贴近当代心灵的范本。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价值多元、情感快餐化的时代,冯计英选择以最质朴的语言歌颂母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担当。他没有追逐时髦的意象,没有玩弄复杂的技巧,只是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场景——母亲的针线、村口的等待、萱草的芬芳——重新擦亮,它们在时代的聚光灯下散发出本应有的光芒。这种"反璞归真"的创作态度,比任何炫技的诗歌都更具力量,因为它触及了人性最本质的温暖,呼应了民族最深层的情感需求,成为抵抗文化碎片化的中流砥柱。
结语:一寸萱草,万丈光芒
《萱草帖》的伟大,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不在于技巧的繁复,而在于它以最本真的情感,打通了个体与天地、瞬间与永恒、微小与宏大的界限。我们明白:母亲的爱,从来不是柔弱的代名词,而是支撑世界的脊梁;萱草的香,从来不是廉价的芬芳,而是文明传承的密码。
冯计英用这组诗告诉我们:最磅礴的力量,往往藏在最温柔的情感里;最不朽的史诗,往往写在最平凡的日常中。当我们在诗中读到那朵被捧在手心的萱草,读到那个在村口踮脚眺望的身影,读到那个能"纳乾坤"的针线笸箩,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深情,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是比任何历史典籍都更鲜活的文明记忆。
这,就是《萱草帖》的霸气所在——它不与任何诗歌争高下,只以寸草之心,立起一座让后人仰望的文化丰碑。它的光芒,将如五月的暖风,如山坡上的萱草香,岁岁年年,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黄昏与黎明,照亮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