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的年底和今年的年初,那段时间的自己顶着巨大的压力。那是自己又一段极度黑暗的日子,我没有方向,充满了迷茫和焦虑,甚至陷入到一种久违的恐惧之中,不知路在何方。可以说,那是我人生中又一次的至暗时刻,那些经历我都有写在当时的文章中。而我是一个长期有冥想习惯、常常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的人,我依然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才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行动,才把自己拉回正轨。说真的,像我这样经历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磨砺过心智的人,都要用几个月才能从那种迷茫里走出来,那么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那些缺乏内心力量的人,他们在同样的境遇下,又要如何熬过来?
现实中,现在我们村这个状况太多人熬不过。就拿最近的例子,几位非常知名的企业家,没能承受住压力,选择了自杀。这几位的离世被媒体报道出来,引发舆论关注,但我更关心的是那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老板,那些在夜深人静时一样撑不住、孤独告别这个世界的人,他们的名字甚至不会被世人记住。许多人在谈论这些企业家的时候,把话题聚焦在“扩张过快、负债过重、资金链断裂、经营压力大”这些表层的商业问题上,似乎他们倒下的原因只是“钱没了”。但我认为,这些分析并没有抓住本质。如果真正的原因找错了,这个问题永远无解。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不少案例里,自杀的触发点并不仅仅是债务与经营压力,而是“留置”。什么是留置?那是一个冰冷而高压的过程,指定场所隔离审查,无法见外人,无法联系律师,手机被没收,24小时灯火通明,不告知时间,房间的一面墙是透明的,你的一切行为都暴露在监视之下。有人描述,这是一种“度日如年”的煎熬。哪怕没有肉体上的伤害,这种不确定性和心理折磨,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研究早已证明,长期隔离和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加抑郁与自杀风险。可以说,留置的过程对人的精神是一种凌迟式的摧残。当一个人长时间看不到希望、不敢抗争、甚至担心连累家人时,意志力会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到最后,死亡反而成了唯一的“出口”。
所以我认为,留置这一高压手段,在2025年的企业家自杀潮中,很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逻辑推理。很多人喊着“你一定要活下去”,可这些呼吁太苍白。难道他们不知道活着更好吗?他们不是不想活,而是活不下去。那是一种被逼到绝境的绝望。
那么如何应对?我想起一句古话:狡兔三窟。企业家尤其要明白这一点。不能把所有的风险、所有的资产、所有的生命都绑在同一条线上。所谓“三窟”,就是把风险彻底隔离,资金和资产未必一定要在自己名下,但要能在关键时刻保命、保家、保孩子、保父母。太多人盲目自信,把有限公司活生生做成无限公司,最后不仅失去企业,还赔上整个人生。防患未然,从来都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你得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否则就可能全盘皆输。
更重要的是,要有提前预判的能力。很多风险其实都有征兆,只是人们不愿意面对。春江水暖鸭先知,但往往等到水温滚烫时,才发现已经来不及。怎么办?我给三个答案:出海、出走、出家。出海是跳出固有环境,去寻找新的天地;出走是及时抽身,不要拖到无法自拔;出家是彻底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换一种活法。无论是哪一种,至少都比被困死在原地更体面。
归根结底,这么多企业家用自杀的方式告别,不是他们个人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选择自杀,而不选择抗争?是不是因为自杀能保全家人?是不是因为自杀后,所有的罪责都归于自己,不会牵连他人?是不是在极度绝望中,自杀反而成了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抗议?也许,这就是他们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个悲剧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沉重。
我自己的经历当然不能与他们相比,但我曾经也经历过,我知道,那种“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与绝望,是怎样让人窒息。就拿去年那几个月我事业所遇到的问题,我整个人像掉进了深渊,好在我通过长期的自我觉察、反思和冥想,最终找回了方向。过程虽慢,却让我再一次坚信,只要还活着,一切就还有希望。方向清晰时,动力便会随之而来,人也会重新无所畏惧。人生的起起落落是常态,低谷和高峰都值得被接受。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接受它、面对它,你才能真正走下去。只要生命还在,路就会一直在。
最讽刺的是,在我们这个村,很多人嘴上天天在高喊着“要坚强、要活下去”,可实际上却推着别人一步步走向深渊。他们在朋友圈里为企业家的死痛心疾首,转头却继续制造压力与冷漠的环境。一个社会如果只会在葬礼上哭泣,而不会在生前伸出援手,这才是真正的荒诞。或许,我们需要学会的第一课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在绝望中留住一条活路。因为连活路都不敢给人的社会,再大的繁华,终究只是表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