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赏析王巧英两首格律诗:七绝双璧-自然与心灵的共振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王巧英女士的两首七绝,《台风夜》与《立秋》,如两幅墨色淋漓的册页,分别以灾害气象与季节流转为背景,在尺幅之间展开自然与心灵的深沉对话,静心细读,令人寻味。
1. 《台风夜》起笔即定下关怀基调:“台风夜里远方情”,诗人身处台风之境,心却牵系远方——一个“情”字如丝线,悄然缝合了天灾与人心的距离。次句“思绪翻飞意未平”,内在情感与窗外狂飙形成同频共振。后两句“纵有甘霖滋沃野,但求沿海可安生”,以“纵有”为转折,使“甘霖”与“安生”之间形成张力:即使雨水滋润田野,诗人更深的愿望仍是沿海生灵无恙。这“但求”二字,将普世关怀凝为沉重一叹,让自然灾害的文学书写,最终落于对生命最质朴的护佑之上。
2. 如果说《台风夜》是对自然暴戾的深切凝望,那么《立秋》则是对时序更迭的细腻聆听。首句“炎阳高照秋来燥”点出初秋的独特体感——燥热如盛夏之余响。次句“静候清凉抚倦身”,一个“抚”字将无形的凉风拟人化,仿佛天地自有温柔的手。后两句陡转,“更待金风逢玉露,满山红叶舞缤纷”,从焦灼的等候一跃而至金风玉露相逢时的盛景想象。尤其是“舞缤纷”三字,不仅绘出红叶的动态之美,更使全诗在期待中骤然绽放出欢愉的光华。
3. 两首作品虽主题各异,却共享着内在的统一。在语言上皆精炼含蓄,无赘语浮词。如《台风夜》中“翻飞”状思绪之动荡;《立秋》里“舞”字传红叶之神韵,均显古典诗歌炼字之功。在结构上,两首都巧用转折:《台风夜》以“纵有”带出祈愿的升华,《立秋》借“更待”完成由实入虚的跳跃。更可贵的是,诗人始终将目光投向自然现象背后的人间冷暖——台风夜忧思沿海安危,立秋时心系众生对清凉的期盼与对丰美的向往。
4. 王巧英女士的这两首七绝,如双星辉映于当代诗坛:前者在风暴中守护人性的微光,后者于燥热里酝酿季节的诗意。它们共同证明,当诗人以悲悯之心拥抱自然万象,那些关于风雨炎凉的古老意象,便能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迸发出直击灵魂的恒久力量——在无常天候中,唯有人间温情的坐标,永不倾圮。
【附件】:
1
台风夜
文/王巧英
台风夜里远方情,思绪翻飞意未平。
纵有甘霖滋沃野,但求沿海可安生。
立秋
文/王巧英
(一)
炎阳高照秋来燥,静候清凉抚倦身。
更待金风逢玉露,满山红叶舞缤纷。
(二)诗作来源:
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28期周刊作品展播——作者【草原雄鹰诗社诗人】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8月写有两万三千九百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
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7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美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并获优秀论文证书。8月,获中国CCTV央视新闻官网终身荣誉顾问(厚德载物,德艺双馨)—(2025年8月19日于银川)。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8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