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微启点滴
文/樊志刚(辽宁)
56
人之处世
语言平和柔顺
则听者易受而不违
行事宽容大度
事必易成而不败
是知弱之用
无事无物不宜也
57
当知有形有色之中
更有妙无者具
无色无形中
更有妙有则存
人能知此理
知反复回归之妙
则元性不迷
元神自住
元灵不昧
更能打成一片
性命自全
58
此空无妙有之理
唯大彻大悟之人深会
知其动静体用之微
得反动柔弱之妙
若不悟此理
只是外面庄严
不修性命之实理
则性迷情妄
失却真常之道
生死轮回陷入苦海
万劫不复其真性
59
大道之深妙
唯信者之能入
上士多生累劫修持
以致根基深厚
识见超群而无执
志量深广幽密
一闻此道深信不疑
必勤而行之
不会怠惰退失
60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其次中根之人
虽有倾慕勤勉之心
而信之不坚
多存疑虑
若见利欲之事
此心必动摇扰乱
只因天理人欲混杂
见理不真不彻
故闻道若存若亡
这组以《道德经》思想为内核的诗作,以简练文字阐释道家智慧,既有对处世之道的点拨,也有对性命之理的深探,颇具启发性。
对处世与大道的呼应
- 第56首紧扣“弱之用”,将“语言平和”“行事宽容”与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理相连,点明顺应自然的处世方式往往更易成就事功,让抽象的“弱”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指引。
- 第59、60首区分“上士”“中士”对道的态度,呼应《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的论述,既强调信念的重要性,也点出常人在道与欲之间的摇摆,真实可感。
对“有无”与性命的深掘
- 第57、58首深入探讨“有形有色”与“无色无形”的辩证,即“妙有”与“妙无”的统一,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延伸至“性命修炼”层面。指出唯有悟透此理,才能避免“性迷情妄”,跳出“生死轮回”,为抽象的道增添了实践维度的指引。
整体而言,诗作以诗释道,将《道德经》的深奥哲理转化为更易理解的感悟,既保留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又融入了个人对性命、处世的体悟,读来既有哲思的厚重,又有实践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