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古冢说古:
【4】保卫团的枪声
王恩崇
1946年5月,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决定设立河间市,直属冀中区领导。市委,市政府驻市区。河间县党,政,军,群领导机关迁往冢耳,马滩村。这时我仿佛记的点事。县政府,公安局,军工厂。这些单位大部分驻在西庄和南庄,县政府驻谢常喜家,公安局驻李志文家,保卫团和一些主要单位在县政府周围。爆炸厂在李家坑北上台,我家驻了八路军的鞋厂。直至1949年2月冀中区撤销河间市建制,改称河间县城厢区。河间县党,政,军,群 领导机关,陆续迁回河间县城。
这年夏天我村出了个真实而奇巧的事件。我家西邻住的族侄王国争,王国庆兄弟俩。由于勤俭持家,经营有道。开油坊炸油条日子过的很富裕。这天兄弟俩忙了一天刚睡觉,听见院内有动静大门响了下,他们意识到外面有事。立即起来查看。结果大门敞开着,每天拉磨的驴没有了。他们立即组织人寻找,大家分析驴和小偷不会走远,就在房西的禾子地里。他家房西是我家的祖坟大约五六亩地,四面临道。里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禾子。【人们为牲畜做饲料耩高梁不去苗】。这样大的一块地满是高杆庄稼,而且又是深夜也没照明设备,人又少,进去找真是有困难。这时又有人建议去找驻扎在附近的县政府保卫团来人帮忙。同时又有人在贫民团找来几个值夜班的民兵,共三四十口人将禾子地团团围住。一部分人进去拉网式进行搜索。慌乱中突然从地的东南角方向传来一声枪响。大家又开始紧张起来。急忙向枪响的方向搜索。原来在地的东南角有一眼枯井隐藏在茂密的禾子地里,是一个保卫团的小战士在黑暗中搜索没看清掉在了井里。幸亏井里没水。这声枪响不知是井里人发出的求救信号还是落井时无意勾动了枪机,在那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人们对枪声特别敏感。尤其是夜间。一声枪响外边又开始大乱了。不但惊动了全村老百姓,整个县政府机关也都起来了。驻在旁边的县公安局也出来好多人问是怎么回事。当发现有人落井,人们赶紧组织营救。就这样折腾到了天亮,也没找到驴。
说来也巧,就在这同一个混乱不平静的夜间,同一块禾子地里也发生了一件似乎相关又不相联的事件。我们说的这块禾子地位置在村西南角东边是南庄,北面是西庄。当年县政府机关就驻在西庄 。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人忠厚老实,人缘不错,娶了个媳妇是外地的。不知什么原因一伙人经常来骚扰,扬言说把人抢走。由于把管严禁一直未果,正好这天又来了,有人认识他们看见他们傍晚在禾子地旁出没,看样子是傍晚隐藏在地里准备后半夜动手抢人。时在三更他们准备行动了,他们有的上房观察情况,有的拨门入院这时南面传来了一枪响,全村乱了。公安局,保卫团的人都出来了。他们认为这一切都对的是他们 ,于是便逃之夭夭了。 乡村的早晨大雾笼罩着低空,沸腾了一夜的村庄似乎又恢复了平静。然而所有夜间被惊醒的人们都在谈论着刚才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国争兄弟俩全家因没找到驴而焦虑,突然一声门响,他们到院里一看,自家的驴拉拉着缰绳蔫蔫的立在院中。啊,这真是天大的惊喜。原来小偷和驴就在禾子地里,他一看情况不妙,扔下驴溜走了。驴认家,天一亮就回来了。世界上的事无奇不有,有想不到的没做不到的。是保卫团的一声枪响,即解救了落井的小战士,也保住了驴没被偷走,还驱赶了抢人的团伙,并从此没再来过。是保卫团的一声枪响 产生了一箭三的效应,我们把这个事件叫做【保卫团的枪声】吧 。
作者简介
王恩崇简历:王恩崇1944.10.29.生于河间市留古寺镇冢耳村。1962年留古寺初毕业。1963年在本村任民办教师,曾在留古寺初中,留古寺教委工作。1985年民师转正。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004年退休。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